如今,袁台子遗址已成为麦田,风吹麦浪是当地一景。
汉代陶壶,刻有“柳城”。
核心提示
柳城遗址位于朝阳县袁台子村,是辽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朝阳市最早的城址,也是三国时期曹操曾经到过的地方。在此后的“三燕”时期,这里还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壁画墓,反映了辽东向辽西大规模人口迁移的历史。如今,生活在袁台子村的人挖掘“柳城”文化价值,宣传袁台村,村里还组织文化人编写《柳城故事》,宣传当地历史文化。
昔日汉代城址今日麦浪翻滚
“曹操来过这儿?”在去往朝阳市朝阳县柳城街道袁台子村的出租车上,年轻的司机瞪大双眼,很惊讶地问。听完记者的介绍后,他操着朝阳口音说:“那得多宣传,多宣传。”
袁台子村位于朝阳市中心西南方向15公里,因50多年前发现西汉遗址而闻名。近年来,随着文旅热的兴起,“袁台子”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
村里人口稀少,偶尔出现在街路上的村民也大多年龄在六七十岁以上。每家院落的大门口都悬挂着发了白的彩色纸葫芦。将葫芦绑在艾草上,再将艾草插在院子大门上,这是当地流传下来的端午传统习俗。微风轻抚下,发白的纸葫芦拖着长长的尾穗随风起舞。传统的院落、轻摆的柳树、五彩的葫芦,一幅宁静祥和的辽西农村美景。
烈日高悬下,附近的农田里有农民在埋身劳作,他们弓着腰,动作娴熟地清除杂草。广袤的大地、长势喜人的庄稼、零零散散顶着烈日的农民,让人不禁想到“粒粒皆辛苦”这句古诗。
与年轻人不同,村里的老人大多知道这里曾经出土文物的事情,也大多知道遗址保护碑的方位。在他们的指引下,记者在村头一大片农田里找到了写有“柳城遗址”字样的省级文物保护碑。这块石碑和这处2000多年的遗址掩藏在树林间,不易被发现。
站在保护碑旁,环顾四周,对“袁台子”中“台子”二字的理解会更为具象。这里是一处高出地平面的自然土台,几千年来人们不断耕作,将部分土台整理成了平坦土地,并与周围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不过,耕地尽头仍残留着高台的痕迹。
成片的麦田取代了古城址里的人来人往。辽西种植小麦的田地不多,正因如此,能在辽西见到风吹麦浪,游客甚为惊讶。
蓝天,白云,烈日。75岁的袁兵文在滚滚麦浪中忙碌着,记者和他聊了起来。
袁兵文是土生土长的袁台子村人,将辽西人的淳朴刻在了脸上。袁兵文正和老伴儿一起,在麦田旁边的葱地里拔草。
袁兵文告诉记者,小时候,这里的土台要比现在大。这些年来人们不断地取土种地,土台渐小,耕地渐大,土台的痕迹不明晰。
他还告诉记者,此前大凌河就在台子下蜿蜒流淌;后来,凌河改道,台下的河床也干涸了;再后来,河床变成了耕地。在耕地的另一侧,原来也有一条小河,它干涸后也变成了耕地。
站在麦田中间,抬眼望去,不远处的凤凰山及另一个方向的高耸山峰将袁台子村环拥在一片平坦的土地上。通过地形图,袁台子村的优越地理位置会看得更为真切——东部背靠连绵群山,西部是广阔的大凌河水,自己处于一片沃土之上。
这个城址的选择十分合理,这里既有交通和水利之便,也有耕作与渔猎之便,一举多得。
发掘西汉墓时意外发现后燕墓
西汉柳城,这并不是袁台子村最早的名字。
几十年前,考古人员在袁台子村遗址发现了战国时期写有“酉城都”字样的陶器。《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即设有宗庙和供奉先君神主的城邑被称为“都”,没有的则被称为“邑”。如此看来,在战国时期,袁台子村等级较高,叫“酉城都”。秦汉时期,主政者将其更名为“柳城县”,是辽西郡西部都尉的所在地。西汉时期,辽西郡共有14个县。
如今,包括“酉城都”字样的陶器、带有“柳”字的西汉陶瓦等文物都珍藏在朝阳博物馆里。这些文物是穿越时空的信使,它们从沉睡的土层中苏醒,将尘封千年的故事娓娓道来。每一件器物都凝结着先民的体温,皆是岁月镌刻的密码。它们沉默不语,却比文字更直接地诉说着历史,那些被遗忘的生产技艺、审美意趣与精神信仰在文物的轮廓间重新鲜活。在今与昔的对话中,历史不再冰冷。
在西汉时期,柳城县十分重要,而对今年80岁、一辈子从事考古工作的李宇峰来说,柳城遗址意义重大。因为是他发掘的柳城遗址、袁台子西汉墓遗址和西汉窑址,并开创了多个第一次。
1979年,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期间,朝阳地区成为全省考古重点。为此,辽宁省博物馆成立了3支考古队,第一队负责朝阳县,主要发掘袁台子遗址;第二队负责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主要发掘东山嘴遗址;第三队负责凌源市,主要发掘安杖子城址。时年33岁的李宇峰被分配到了第一队。他说:“队里既有省里的考古队员,也有市里和县里的人,20多人,规模很大。”
袁台子遗址正式发掘后让所有考古队员惊叹不已。因为除了柳城遗址外,在东南1公里处还发现了200余座春秋至西汉时期的墓葬;另外,还在附近的腰而营子村发现了西汉时期的窑址。
“这是我省第一次发掘这么大规模的春秋到西汉时期的墓地,所有人都特别兴奋。”李宇峰说。
对李宇峰来说,柳城遗址的发掘还带给了他额外的“奖励”。在发掘西汉墓地时,当时的朝阳县十二台营子公社(今天的柳城街道)农业助理老蔡在附近围观。他不经意地对李宇峰说,在十二台营子公社的院里有两块石碑,它们是几个月前农民在平整场院时发现的。闻听此言,李宇峰来了精神,火速赶到现场,凭借专业知识,认出这两块石碑是墓表,主人是后燕大臣崔遹。同时,李宇峰还判断,墓表出土地应该是崔遹墓。
在忙完袁台子遗址发掘后,1980年秋,李宇峰发掘了崔遹墓,出土了大量文物。后燕墓葬较少,而崔遹墓的发现为其他同时期墓葬断代提供了标准。这样一次发掘,既是李宇峰的“偏得”,也是辽宁考古界的“偏得”。
村里文化人编出三本“乡土教材”
夏天的袁台子村,绿意盎然。与一般村子不同的是,在盛产大枣的林地里,游客偶尔会拾到带有纹饰的陶片。这是历史在这片土地上行走的足迹,也是“袁台子”历史久远的见证。
袁台子村的“柳城”曾数次载入典籍。三国时期,曹操曾在袁台子附近战胜了乌桓,并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观沧海》。
曹操和他的这首《观沧海》,被曾经当过袁台子村党支部书记的袁威峰多次自豪地讲给外地朋友。
如果说“袁台子”中的“台子”与这个村子的地形有关,那么“袁”字则与村中姓氏有关。袁威峰告诉记者,村中“袁”是大姓,约占全村总人口的1/3。“袁台子太有历史了。”他说。
袁威峰是袁台子人。“袁台子太有历史了”是他的口头禅。受其影响,不少村民在聊天时也常说这句话。袁威峰讲,小时候,村民在耕地里会捡到陶罐碎片、箭头之类的文物,所以大家都认为这个村子不简单。直到几十年前考古人员进驻,村民们才了解村子的历史概况。
那时候,袁威峰才八九岁。考古队的进驻,不仅破解了村民们对村子历史的疑问,也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电视机。对于孩子们来说,那台黑白电视机才是真正的宝贝,充满了无穷魅力。“那时候,我们会挤到考古队去看电视。考古队员吃不了的饭菜也会分给我们这帮小孩子。正是因为和他们接触,我才知道了什么是考古,也才知道了袁台子历史的厚重。”袁威峰说。
新中国成立后,袁台子村经过多次行政调整。最初,“袁台子”归属十二台乡。因为汉代柳城遗扯的发现,十二台乡依次更名为柳城乡、柳城镇、柳城街道。虽然名称不断变化,但“柳城”二字一直伴随着。
小时候亲历过的这段经历,坚定了袁威峰的“文化自信”。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他动员村里的文化人陆续编写了3本《柳城故事》。这是一套“村土教材”,袁台子村民口耳相传多年的传说、神话、故事、历史、乡土风情等都被写了进去。“现在来看,这套书挺有价值的。”袁威峰说。
袁威峰还是袁台子村的文化义务宣传员。因为对袁台子村的历史烂熟于胸,不管遇到谁,只要对方抛出一个话头,他就会从红山文化开始,沿着5000年的时间轴线,滔滔不绝地将“袁台子”的历史讲下去。记者几次试图中途插话,都被袁威峰给压了下来,直到他说到最后,以“袁台子太有历史了”结束,才肯给记者提问的机会。
这些年来,袁威峰除了讲历史,一直试图围绕着袁台子村的历史和文化再做点什么。采访临近结束,袁威峰说:“我一直想让这个5000年历史不间断的村子被更多人知道,袁台子太有历史了。”
资料库
柳城遗址
地址:朝阳市朝阳县柳城街道袁台子村
年代:战国至“三燕”
文物:陶器、铁器等
价值:同一遗址留下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为研究古代辽西提供重要实物资料
(辽宁日报记者 朱忠鹤 文并摄)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