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辽宁频道>>丹东
凤城市小浆果产业园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2025-08-21 06:48:13    来源:辽宁日报 分享到:

凤城市宝山镇岔路村党总支书记郎庆利(左)和技术人员一起查看盆栽蓝莓的生长情况。 辽宁日报记者 曲宏 摄

  在丹东凤城市宝山镇岔路村, 139个种植蓝莓、草莓等小浆果的大棚连成一片,蔚为壮观。

  这是凤城市最大的一块“飞地”产业园。凤城市的自然条件是“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家园”。近年来,凤城市坚持党建引领,鼓励土地资源贫瘠、不具备发展产业项目条件的行政村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落户在产业园,并打造千余亩小浆果“飞地”产业园。“飞地”经济促进了凤城市村集体经济均衡发展。但近期小浆果价格下滑幅度较大,“飞地”方式遇到了发展瓶颈。为应对这一新的挑战,凤城市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飞地”产业园究竟发展如何?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从“单打”到合作:空壳村的“飞地”奇迹

  这两年小浆果的市场价格下降近一半,直接导致种植户减少,岔路村“飞地”产业园的情况让村“两委”压力不小,村党总支书记郎庆利两鬓明显有了白发。

  最初,村集体流转土地1000多亩,村党支部争取乡村振兴项目资金200万元,又自筹资金100万元,建起草莓、蓝莓温室大棚15个,又与丹东圣野合作社合作,联合种植陆地蓝莓100亩。2019年,凤城市8个乡镇30个村又在岔路村“飞地”产业园投入2000万元种植小浆果,这些大棚由岔路村统一管理,每年仅管理费就为岔路村集体增收40余万元。

  但随着小浆果售价下滑,有的种植户看不到前景,甚至出现弃租现象。

  怎么办?搞合作!

  郎庆利和村“两委”决定与一农业公司合作经营21个大棚。合作首先保证了“飞地”的基本收益,另外这家主营蓝莓业务的农事企业技术力量雄厚。

  走进合作生产的大棚里,盆栽的蓝莓散叶开枝,蓬勃的枝条间穿行着三行不同等高的白色塑钢线。每个盆里还插着4条水肥一体的白色滴管,每天进行5次滴灌,供给蓝莓营养。技术员天天“长”在了大棚里,科学的管理让蓝莓产量有望大幅度提高。

  和企业携手发展高端果品,是岔路村决定的草莓优先发展方向。彩色草莓在市场上受欢迎,溢价高,6个果的包装,一盒网上售价就是399元,去年村里仅彩色草莓就卖了500万元。此外,岔路村还打造了小浆果品牌“巢仁”,发展黑珍珠蓝莓等品种,两年引进17个新品种。

  不懈的努力,让这些年“飞地”产业收益有目共睹。郎庆利翻开账本:石城镇铁佛村2019年在岔路村“飞地”投资50万元建三个棚,今年1月25日岔路村拨付收益4.5万元;石城子镇孟家村在岔路村投资50万元建三个棚,今年5月21日岔路村拨付收益4.5万元;石城子镇太阳村在岔路村“飞地”投资30万元建两个大棚,今年3月6日岔路村拨付收益2.95万元……

  不断探索,让曾经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的空壳村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岔路村年产小浆果500吨,产值1650万元,村集体资产超1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3万元。

  从北方到南方:跨越山海的产业迁徙

  见到凤城市凤山街道大梨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毛正新时,他前一天刚从云南风尘仆仆回来。他此次去云南,为的是查看大梨树村在云南文山、楚雄投资的两块“飞地”。

  其实,大梨树村在本地投资“飞地”多年。2018年,大梨树村与企业合作,在鸡冠山镇宝石山村种植了850亩蓝莓,50%是温室种植,50%是陆地种植。陆地蓝莓每亩卖到近2万元,而一个大棚投入14万元,卖到五六万元,陆地种植利润较高。大梨树村投资鸡冠山镇宝石山村“飞地”的蓝莓大棚,从2019年以后平均每年都是15%的收益率, 即使2020年至2023年也在10%以上。可毛正新对陆地种植要“靠天吃饭情况”有着无奈,他说:“去年陆地蓝莓成熟时赶上了连雨天,人都进不去地。正常情况下,蓝莓可以存放六七天,但赶上连雨天,两三天蓝莓就可能腐烂了。”

  “只守着不行。”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毛正新不断思考着村集体经济项目的长远发展。去年大梨树村在云南省文山以入股方式投资了520亩地,在楚雄以入股方式投资了620亩地。“在云南种植蓝莓有三个好处:一是冬天不用取暖,省下一笔成本;二是云南比北方一天光照多两个小时,蓝莓早熟早上市,价格自然高。三是不用预留挡光间距,连棚种植,一个棚子挨着一个棚子,土地利用率相当高。”毛正新列举着云南“飞地”这些优点,“关键是我们的合作方技术过硬,管理先进。”

  毛正新对这笔投资很看好:“现在种植蓝莓的偏多,赔钱的几乎都是产量上不去的。不相信技术不行,别人干一个大棚产3000斤就乐够呛,我们在云南一个棚能产五六千斤, 保守估计,四年收回投资,每年会给村集体带来几百万元收益。”

  从小“飞地”到大集群:品种技术与市场的共享

  除了岔路村等大面积的“飞地”之外,凤城市还有一些小“飞地”。弟兄山镇东兴村的“飞地”就是小“飞地”。镇政府所在地旁边,地势开阔,镇里其他村都来这里投资“飞地”,建了38栋大棚,原来种植蓝莓和铁皮柿子。这两年有两栋大棚弃租,东兴村党支部书记于庆峰说:“铁皮柿子一年种两茬,比蓝莓的效益高。现在种大棚蓝莓的都改种铁皮柿子了,效益还是不错的。” 与岔路村相差不大,弟兄山镇东兴村这几年给“飞”来村的集体经济收益率都是8%。

  凤凰城街道二台子村的“飞地”也不大,占地150多亩,有14个棚,本街道其他三个村“飞”来种植,以前大棚种植蓝莓和草莓,今年决定改种羊肚菌。这三个“飞”来的村庄收益如何呢?二台子村党支部书记车双说:“因为同属一个街道,二台子村一个大棚只收‘飞’来的村几千块钱管理费,其余收益都归‘飞’来的村。”

  在小“飞地”紧跟市场变化的同时,凤城市持续推动集群做大做强。2023年,岔路村成立跨乡镇的党群共富产业联合社,与其他3个村共享优质品种、栽培技术和销售市场,带动3个村集体累计增收200万元。通过实施“村村抱团”“村企联建”“集群发展”等模式,岔路村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不断增强。打造的“荟鲜优选”小浆果特色品牌成功进入北京精品超市,带动集群年增收近200万元。

  在发展村集体经济过程中,凤城市通过“党支部+项目”发展模式,鼓励“飞地”抱团发展,以规模影响力促进收益率。经过多年发展,建立健全了以管理服务、品牌塑造、产品集散为一体的产业集成体系,有效突破了地域限制,创新了发展路径,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飞跃,为农民创造了更多就业和增收机会。

  (辽宁日报记者 曲宏)

责任编辑:钱炳达

东北新闻网微博

北斗融媒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channel_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