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辽宁频道>>锦州
辽代班吉塔所在山村启动生态恢复新模式

2025-10-11 22:53:16    来源:辽宁日报 分享到:

  小凌河在辽代被称为小灵河,流经朝阳、锦州两市注入渤海,小凌河在流经凌海市班吉塔镇班吉塔村时,河的左岸山脚下坐落着一古塔,古塔通高11.25米,在我省现存辽塔中高度并不突出,然而其建筑形制为八角七级实心花塔,古朴秀丽,相传有碑刻记载建于辽道宗清宁四年(公元1058年),近千年间得到当地群众世代守护,以至镇、村以塔为名,2013年3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随着塔畔锦凌水库建成并投入运行,这里的人们正在进行一场以生态恢复为目标的巨大转型,开启青山秀水环境下的发展新篇章。

  一座美丽的辽代花塔

  班吉塔所在位置相对比较偏远,班吉塔镇镇长马驰用脚在地面上划图,这里位于凌海市的西北角,镇的西北有一处地面叫做“一脚踏三市”,他将脚尖指向东面,那里是锦州市界,转向西南,那里是葫芦岛市界,再转向西北,那里则是朝阳市界。

  然而找寻班吉塔又不很难,进入古镇古村就可以看到这座形态独具特色的古塔,而一旦看到这座辽代古塔,人便已经身处于古镇和传统村落当中了,因为镇、村正是以班吉塔为名。

  今年70岁的刘素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班吉塔的看护员,她从小在村里长大,塔的东边就是她家的院子,听说记者前来采访,她特地从锦州市区的女儿家赶回村里。

  刘素华有两女一子,如今都已经在锦州市区工作和生活,年岁大了,孩子们经常会接她去同住,然而老人放不下这份看护的责任,时不时地赶回村里,在塔前院旁走走转转,跟街坊邻居唠唠家常。

  她说:“这么多年了,还没发生过有人故意破坏班吉塔的事,要不然快千年了,在这么偏远的地方,早见不到影了。”

  班吉塔位于凌海市班吉塔镇班吉塔村西头,向南大约500米就是小凌河,北面背靠一座山名为盘古山。

  刘素华说:“我们的塔在全国都有名,北京、上海、沈阳好多地方的人都专程前来参观,他们告诉我,我们的古塔是咱们辽宁唯一的辽代花塔。”

  原锦州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员王光曾专心收集整理并论述我省的辽塔,她在著述中称班吉塔为“一座美丽的辽代花塔”

  花塔,也称花式塔、华塔,在现存所有古塔类型中,属花塔类型最独特繁丽且存世稀少,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为花塔的繁荣时期,到元代以后逐渐消失,修造的年代仅有300多年,所以存世稀少。之所以被称为花塔,是因为它巨大丰满的塔顶,犹如层层的荷花花瓣。

  据介绍,花塔的样式与古籍中描述的“莲花藏世界”有关,是一朵莲花生长在香水海的大莲花世界中,其中又有无数小莲华世界。

  班吉塔始建于辽道宗四年(1058年),为青砖砌筑八角七级实心花塔,通高11.25米。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分为八面,由底向上渐收,每面底座宽1.44米。转角设八面形倚柱,各面下部各置砖雕直棂窗。

  塔身在砖枋之上正中部位嵌有阴刻雕砖一块,图案有葵花、仰莲、海云纹等。雕刻技艺精湛,图案栩栩如生。其上为砖砌阑额,再上每面制出单抄四铺作斗拱三朵,上饰仰莲三层。仰莲之上塔身呈圆台形,上面布满砖雕,龛前镶嵌有仰莲花瓣,上面端坐一尊汉白玉造像。

  塔刹为二层仰莲,上托砖砌圆形宝珠。

  班吉塔造型古朴秀丽,具有典型的辽代建筑风格,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辽代花塔之一,2013年3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班吉塔在1989年、2011年先后两次进行了维修。人们回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维修只是采用水泥围砌的方式进行了加固,大约是受维修资金的影响。2011年当地在省文物保护部门的支持下,对塔基部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重新修缮,恢复了班吉塔历史风貌。

  刘素华掏出随身携带的钥匙打开塔旁一扇小铁门,里面还有一座与班吉塔仅隔数步的辽代建筑,是一座砖石结构的无梁殿,形态独特,别具特色。

  相传班吉塔在清乾隆年间进行过修缮,并留有建塔确切年代的碑刻,碑已无存。1947年以前,班吉塔镇归属义县,人们在《义县志》找到了一个关于古塔的民间传说:“斑鸠塔,塔高二丈,上有鸠鸟,故名。又用以镇北之蜈蚣山也。”当地人们也证实民间有“斑鸠塔”的说法。

  刘素华拿着打扫工具缓慢地沿着班吉塔身细心地清理草叶、灰尘,熟练的动作仿佛时光在那一刻已经静止,她说:“老人讲塔上曾落过一对斑鸠,它们一直守护着这里呢。”

  塔旁山村按下生态恢复键

  班吉塔旁建有一个小型广场,金秋时节附近的村民将田里收获的红小豆晒在这里,班吉塔镇西地村是班吉塔村的西邻,西地村的村民张中友、冯成永与另外两位村民正在用塑料锨将干燥的收获抛向空中扬场,借助风力将红小豆与皮壳分开,红小豆是当地美食粘豆包的馅材。风中不时传来他们相互间的笑闹声,这也是一年当中农家感受丰收喜悦的欢乐时刻。

  班吉塔镇土地较少,为“七山二水一分田”,仅有的一分田也是以大田作物玉米为主,种植业收入有限。不过在凌海市,班吉塔镇的经济发展曾经居于前列,因为当地发现了矿藏,以煤炭为主。

  谈及当地的经济发展,马驰摆了摆手说:“那都是过去时了,流经镇里的小凌河上2008年起规划修建了锦凌水库,这是锦州市的饮用水源,我们镇在水库的一级、二级水源保护区内,现在正在进行的是个重大转型,实施锦凌水库生态恢复工程。”

  他语气平淡地说出一组数据:实施锦凌水库生态恢复工程以来,班吉塔镇原有的9个煤矿全部关停,随着水库建设逐渐完工并投入使用,他们又将镇内4家水泥、矿山类企业关停。他说:“从镇域经济发展来看,这个转变不能说不痛苦。”

  当然班吉塔镇这个艰难的转型并非让这里的发展走入一条死胡同。出班吉塔镇街区不远,便来到小凌河边,这里已经修建了长长的围栏,围栏以内即为锦凌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通过挂有“禁止向一级保护区内倾倒垃圾”和“锦凌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两个醒目警示牌的大门,远远看见几辆铲车和翻斗车在有序施工。

  马驰告诉记者,这里原有一个居民屯,屯子搬迁后,施工单位将村址中的建筑残土和垃圾进行了全面清理,现在正在进行生态恢复项目,将采用飞机播种的方式栽花种草,采用原生态方式种植,即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自然生长,初步选取苜蓿草、益母草等植物,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沿着河岸前行,面前出现一座由通水涵洞组成的简易桥梁,这里曾有一座过去供当地村民通过行的桥梁,建设锦凌水库时因为处于库区进行了拆除,这个简易桥梁是由生态恢复项目建设单位施工需要临时修建的,因为处于小凌河的主河道上,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周边的环境。

  站在桥上,头上忽然飞过一群水鸟,班吉塔村代理书记陈琪笑着说:“这是一群野鸭,我们这里好多年都没有见到过了。”他说:“现在环境好了,我们这里出现了好多以前没有见过的鸟和鱼类。”

  他拉着记者指向河的一侧,远远看去,一支白色羽毛的水鸟站在河边的树枝上,他说:“那是白鹭,我们南边的翠岭有白鹭,以前它们很少到我们这里来,现在这里可多了!”

  马驰指着桥下说:“看我们的水,是绿色的,这是水质好的表现,过去小凌河的水不是这样的。”

  说到水质变好,陈琪立即想到了鱼,他说村民在河里发现好多从未见过的鱼,像柳根鱼、马口鱼。马驰解释:“这些鱼类对水质要求非常高,只能在水质优良的环境中生存。”

  其实恢复生态环境,这里的人们还做了很多事,从2024年起他们对全镇13个行政村的村屯垃圾按照清仓见底的标准进行全面清理,将院外柴草收入院,村屯垃圾全部清理干净。为了保障清理成果,实现垃圾不落地,他们还建立了村镇垃圾清运制度,组织了24名保洁员每天早六点、下午2点到每家每户门前收集垃圾,并将垃圾运送到垃圾处理站。这里村镇垃圾清运状况已经与城市垃圾管理水平相当。

  此外,对于重点区域班吉塔村,他们还新修了2万多平方米的水泥路面,新修路边沟3800多米,安装了180多盏路灯。

  说到这里环境的变化,马驰说:“过去因为发展矿山经济,这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现在这种现象你根本看不到。”

  百年老宅近三百年的碑

  陈琪说:“我们村不光有国宝班吉塔,还有乾隆碑。”班吉塔村2023年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班吉塔只是因素之一。

  从班吉塔村西头沿着新修的水泥路转到村东,玉米田间有一座红砖围墙的院落,门口立着一块“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信息牌”,标示了“乾隆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大门,一眼便可以看到院子正中竖立着两块古朴的石碑,从碑文中可知分别立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和乾隆19年(1754年)。石碑采用方亭型制,碑高4.48米,两座碑字迹清晰,通体完好。其中一碑记述了朝阳寺的由来,即由最初坐西朝东三间殿堂开始,经过数代人的建设到1751年已经形成了拥有正殿五间,后殿七间,山门、钟楼、鼓楼、配殿齐全的规模。可惜,后来朝阳寺毁于战火。

  不过院中的香扁柏、圆柏、侧柏等古树仍然郁郁葱葱,陈琪一一指点给记者看这些古树的分布规律,仍然可以比较清楚地分辨出朝阳寺建筑的基本布局,给人留下了充足的古刹翘角飞檐、古木参天的想象空间。

  班吉塔村旁是锦承公路,这也是一条古路,经由赤峰通向蒙古草原,当年从海上运来的茶叶正是经由这里送到草原牧民的手中,因此也是一条茶马古道。班吉塔依山傍水,不断有人在周边扎根落户,逐渐形成了村落,村中一显著位置设有“班吉塔大集”,传承也有百年历史。

  听到院子里的喊声,女主人蒋素敏迎了出来,确切地说她现在是在替房主人何广大看房子,这是一座面阔四间的海青平房,形状为马鞍形,村里人说房子建于清末,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

  蒋素敏家的老房子在锦凌水库一级保护区内,房子动迁了,本来可以进城投奔子女,她跟老伴何明威在村子里住习惯了,就选择住在亲戚家里,顺带着帮助看护房子。她说:“房子得有人气才结实,你看那边。”她手朝东一指说:“那边有好几座房子,长期没人住,就那么塌掉了。”

  在村中漫步,行人较少,说到镇里常住人口的变化,马驰表情有些黯然,班吉塔镇在籍人口1.5万多人,矿业兴旺时期还有3000多外来务工人员,随着煤矿的关停不仅外来务工人员陆续离开,本地的年轻人也纷纷外出务工,以班吉塔村为例,户籍人口1850人,目前常住人口仅在600人左右。

  不过,在绿色、环保、生态的山水间发展文旅的工作在这里已经处于进行时,记者手头有一本《班吉塔镇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简介》,收录了当地诸多历史文化资源,其中班吉塔镇杂木林子村已经异军突起,打造出了“网红小树林”,让人们看到古塔侧畔乡村发展的崭新图景。

  记者手记:悄然成形的观光带

  出锦州北站看右手边的一带远山,当中有一座顶部浑圆形似帽子的山峰,那就是被称为“锦州的眼睛”的帽儿山,1948年东北野战军在此设立帽儿山观察所,对攻锦战斗起到了重要作用。前往班吉塔的锦承公路从山边通过。

  凌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建曾在班吉塔镇工作过,无数次从这里经过,一路行来不断为记者介绍所经村镇的特点。

  经过帽儿山时,路的左边出现凌海市温滴楼镇边墙子村“虎溪民俗•文化村”的文化牌楼,这里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丹打造的虎溪窑影响下,多位艺术家经常汇聚在老虎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自然形成了具有艺术小镇风情的文化氛围。借助村内特色资源,村民开设9家露营地和餐馆,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娱乐网红打卡地。

  沿途继续北行,路的右侧出现醒目的红底黄字标牌,这里是凌海市翠岩镇的牤牛屯村,村内完好地保存有东北野战军前线指挥所旧址、刘亚楼旧址、罗荣桓旧址、通讯连和炊事班旧址、九纵二十五师前进指挥所旧址等珍贵红色资源,如今每年接待超过10万人次的参观者。

  翠岩镇的北边便是班吉塔镇,路的左侧有一个岔路口,那里通向班吉塔,张建略微放缓车速指向前方,继续向北还有一个镇名为沈家台镇,这个镇的大碾村是著名作家萧军出生的地方。沈家台镇政府对萧军故居进行全面修缮,恢复其历史原貌。故居建于清代,占地900平方米,展陈包括萧军的生平轨迹、文学作品及与鲁迅等名人的书信往来。2024年8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那里还建有萧军文化广场。

  查看地图,从锦州北站出发不到40公里的公路沿线,密集分布着至少4个让人移不眼睛的历史文化遗址、重要的红色资源,令赞叹不已。

  回顾班吉塔的工作经历,给张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当地民风的质朴。恰是这里质朴的人们,默默地守候山野间的文化记忆,或许是在不经意间,已然在辽西走廊之上,将一串闪亮的文化明珠呈现给世人。

  (资料库)班吉塔

  地址 凌海市班吉塔镇班吉塔村

  年代 辽

  文物 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通高11.25米,为青砖砌筑八角七级实心花塔。

  价值 为研究辽代建筑史和经济发展史以及东北地区民俗文化提供了实物佐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辽宁日报 记者:郭平)

责任编辑:张刚

东北新闻网微博

北斗融媒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channel_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