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军在朝鲜》一书第31回“向祖国汇报”里有这样的记述:1951年5月5日,40军军长温玉成进京后,毛泽东主席问温玉成,“你们40军最先入朝作战,一直没有得到休整和补充,怎么能坚持战斗七个月之久?”当温玉成讲班长曹庆功,多处负重伤,仍坚持战斗直到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手上还套着三个手榴弹环;共产党员王学凤(烈士档案登记为王学风,本文记述按,烈士牺牲前为王学凤,牺牲后为王学风)两腿都被机枪打断,不能站立,他就坐着、爬着继续战斗,最后摔断步枪,滚下山崖。毛泽东听得入神,竟忘了弹掉烟灰,眼里闪烁着晶莹的光亮,那是为自己的战士而自豪的泪。
文中提到的王学凤被追授为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可是就是这样一位英雄,家人在时隔61年后才知道他的事迹,因为他的档案记载名字为王学风,籍贯也变了,导致部队联系不上家属。4月4日,王学凤的侄子王茂磊第一次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他跪在烈士英名墙前哭诉:“大伯,今天我来看你了。爷爷、奶奶生前一直想着你。”
王学风画像。
英雄壮举 纵身跳崖
1950年10月19日,王学凤随志愿军第40军120师358团1营3连入朝作战。1951年4月4日,王学凤带领一个组守备在“三八线”附近的华岳山一号阵地,连续打退敌人的两次进攻,王学凤两腮被子弹贯穿,牙齿被打碎,仍强忍剧痛继续作战。激战中,王学凤的头部、胸部、双脚多处负伤,他仍双膝跪地继续战斗,不幸头部又负伤昏迷了。敌人爬上山的嘈杂声把他吵醒,他向冲上来的敌人投出最后一枚手榴弹,拼尽全力把一路陪伴自己的自动步枪摔断,纵身跳下山崖,壮烈牺牲,年仅25岁。
那次战斗中,王学凤带领的小组毙伤敌军200多人,而王学凤个人入朝后的战绩是毙伤敌100余人,他也因此获2次大功,6次小功。
王学凤牺牲后,部队根据他档案中籍贯——江苏省砀山县(后来归安徽)六区王寨镇,去寻找王学凤家人,未果。由于档案不健全,当年通讯又非常不便,部队一直未能联系上王学风的家人,只能搁置。
王学风母亲(左三)与家人的合影。
烈士证书 留下疑点
王学风家人自然也没有收到烈士牺牲的消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王学风的父亲王京义多次到民政部门查找都没有结果。1958年,政府给王家颁发了烈士证书,上面写着“王学凤同志,1942年在抗日战争中牺牲。”
王家对这个结果并不认可。因为1948年,王学凤还托人给家里捎来棉花。那一天,北城阳村李顺城(时任地下党交通员)捎信给王京义,让他到海阳留格庄村(现为留格庄镇驻地)去拿王学凤捎回来的棉花,当时包裹里还夹有一封信,发自辽宁锦州,信中只有寥寥数语:“革命就要胜利了,等全国解放了,我一定回去看看爹妈”。此后,王学凤再也没有与家里联系过。
此外,北城阳村两位当兵的也回忆说,在1943年和1944年分别在济南和招远见过王学凤。从北城阳村入伍的老战士王新庆1960年代回家探亲遇到王京义时说,他在朝鲜战场作战时,亲眼见到过王学凤。
王京义相信儿子不会在1942年牺牲。1985年,王京义临终前还交待几个儿子:“你们一定要找到大哥的下落!”然而他们那一代人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又能上哪儿找人呢!
画像照片 认出英雄
2012年,王学风的侄子王茂磊在网上偶然看到王东超寻找王学风的文章《归来吧,跨隔世纪和国界的烈士英魂》后,立即将文章和1950年代部队提供的王学风画像照片发给四叔王学国。
王学国激动地把照片拿给本家叔叔王京伦看,王京伦惊讶地望着王学国问:“你在哪儿找到大侄子了?”王学国问叔叔:“您说这是不是俺大哥?”王京伦不假思索地说:“这就是你大哥,一点儿也没有错。”王学国又将照片拿给堂兄王学水辨认,王学水端详着照片说:“是你大哥。你大哥颧骨高,下巴尖,像你妈。”紧接着,王学国又把照片分别拿给村里的其他老人看,大家一致说照片上的王学风就是王学凤。
但王学风的烈士档案信息一直困扰着王家人。档案信息记载王学风籍贯为江苏省砀山县六区王寨镇,而王学风家人住址为山东省烟台市下辖的海阳市北城阳村。还有名字,王学风离家时的名字为王学凤,北城阳村《烈士谱》中的名字也为王学凤。但档案信息记载为王学风,中华英烈网登记的信息为王学风,现在连英名墙上的名字也为王学风。
王茂磊说,《四十军在朝鲜》一书中,向毛主席汇报的名字为王学凤,40军军史记载也是王学凤,直到追授为一级战斗英雄后,因档案信息才改为王学风。这和黄继光过去叫黄际广有点相似。
据王茂磊听他四叔王学国讲,大伯15岁以前主要以放猪、放牛为生。1941年,他被时任海阳盘石区党组织(该组织就设在当时的北城阳村)负责人王鉴溪看中,王鉴溪觉得他脑子灵、胆子大且又有力气,是棵好苗子,于是接收他当通信员。1942年夏天,16岁的王学凤正式参军入伍。据海阳市档案馆资料记载,他入伍时为十三纵(海阳独立营)战士,后调入胶东军分区(东海军分区)特务连,常在烟台和文登一带活动。而40军的主力部队就是从山东渡海到辽宁参加解放战争的。
王茂磊坚信,烈士英名墙上的王学风就是大伯。他这次是受志愿军研究会邀请来参加祭奠活动的,显然他的身份也得到研究会的认可。
站在烈士英名墙前,看着大伯王学风的名字,王茂磊动情地说:“爷爷临终前嘱咐几个儿子要找到您的下落,现在终于找到了,爷爷可以瞑目了!”
侄子王茂磊在英名墙前给大伯王学风献花。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周贤忠 文并摄)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