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铅污染的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关注。铅,这种具有毒性的重金属元素,究竟潜藏在我们生活的哪些角落?如何判断是否超标,其毒素是否真如网上所说无法根除?针对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
“铅普遍存在于环境中,人们生活中很难避免接触到铅。”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防治所副所长马起腾解释,血铅浓度是评估高铅血症和铅中毒严重程度的关键指标。根据卫生部2006年发布的《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预防指南》及分级处理原则,连续两次静脉血铅水平在100至199微克/升,可诊断为高铅血症;等于或高于200微克/升,则根据数值划分为轻、中、重度铅中毒。近20年来,公众对铅危害的认识有所提升,儿童集体铅超标或中毒事件已大幅减少。
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是沈阳市中毒救治中心,该院儿科主任朱艳杰介绍,门诊被检出血铅超标的患儿并不多,铅中毒更为少见。但她强调:“绝不能因此放松警惕。相较于成人,儿童一旦血铅超标或中毒,往往‘受伤最深’。”儿童排铅能力较弱,血铅超标不仅会累及多个脏器,更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导致智力发育迟缓、学习能力下降、行为异常等严重后果。
“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一旦发现血铅超标,找到并立即脱离铅污染源至关重要,这是治疗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所在。”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中毒病房主任刘天明强调。在临床诊疗中发现,患者接触的铅污染源,除了众所周知的吸入含铅尘土或气体、食用含铅食品外,一个常被忽视的重要来源是直接服用或接触了含铅的民间偏方。
一些游医打着“祖传偏方”“药到病除”的幌子非法行医,其所谓的偏方往往铅含量严重超标。原本为治病购买的偏方,反而成了致病“元凶”。刘天明提醒,一些矿物类药材本身含铅,传统中医多用于严格管控的外用或特殊方剂。家长要慎重给低年龄儿童使用红丹粉、黄丹粉等。
专家们一致提示,颜色越鲜艳的物品,越容易铅超标。诸如彩色陶瓷餐具,釉料中可能含铅,若盛放醋、果汁等酸性食物,酸性物质会与釉料中的铅发生反应,导致铅溶出,长期使用易致铅摄入过量。此外,一些劣质玩具表面油漆含铅,儿童在啃咬过程中极易将铅摄入体内。低劣的口红、指甲油以及其他美白类化妆品含铅风险高。涂抹后不注意洗手或误食,铅可能进入人体。孕期和哺乳期的妈妈若经常接触含铅的化妆品和护肤品,体内含铅量可能升高,会通过胎盘或者乳汁传递给宝宝。
对于已确诊血铅超标的患者,脱离铅污染源后,需第一时间前往专业医院治疗。马起腾介绍,目前一些医疗机构备有驱铅药物,可与体内铅结合促其排出,阻止铅产生毒性作用。但铅进入人体后,会先通过血液进入其他组织,并蓄积在骨骼中,部分骨铅以稳定状态存在,半衰期长达20年,因此彻底清除体内所有铅确实较为困难。
专家建议家长,日常生活中,慎重选择儿童使用的物品和玩具,远离含铅作业区,进行环境阻断,确保饮食安全。同时,多留意孩子的症状反应,若孩子出现腹痛、便秘、贫血、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易冲动行为等,应及时检查血铅水平。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