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辽宁频道>>科教卫生
六位权威专家发出健康提醒:科学应对心脑血管和呼吸道疾病

2025-10-24 06:45:19    来源:辽宁日报 分享到:

  核心提示

  霜降秋尽,冬意渐浓。随着霜降节气的到来,辽宁地区昼夜温差显著增大,空气日趋干燥,冷空气活动更加频繁。气候转变不仅容易导致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也使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进入一年中的高发阶段。

  在季节转换的关键时期,省卫生健康委举办“时令节气与健康”(秋季)专题新闻发布会,特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省金秋医院、辽宁省妇幼保健院及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六位权威专家,围绕秋冬常见心脑血管疾病与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从科学用药、有效预防、时节养生等多个角度,为大家献上一份实用、权威的健康指南。

  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期 建议及时接种疫苗

  “我省已逐步进入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监测显示当前虽总体平稳,但多种病原体活动增强,防控不容忽视。”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所长方兴介绍,当前我省传染病报告发病数低于去年同期,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整体流行强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但已呈现上升趋势。随着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鼻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活跃度增加,我省正步入每年一度的呼吸道疾病高发期。

  方兴提醒,当前应重点防范流感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多种呼吸道疾病,增强防病意识和健康素养。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建议大家主动前往接种点咨询,通过接种相应疫苗建立免疫屏障。

  流感疫苗为啥需要每年接种?方兴解释,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流感病毒变异速度快,每年流行毒株可能不同;二是接种后体内抗体水平会随时间逐渐下降。因此,每年接种才能确保持续有效的免疫保护。

  接种流感疫苗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及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概率。专家建议,所有6月龄以上、无相关禁忌症者均应接种。为最大限度降低流感危害,两类人群推荐优先接种:一为重点人群,包括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6月龄至5岁儿童;二为重点机构或场所人员,如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学校等场所的脆弱人群及员工,以及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

  我省流感高发期一般为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疫苗全程免疫通常需2周至4周,因此理想情况应在流行季开始前完成接种。但若尚未感染,即使已进入流行期,接种疫苗仍能起到保护作用。

  除接种疫苗,公众还应做好日常防护:勤洗手,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注意个人卫生。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居家休息,避免带病上班上课。若病情持续加重,应及时就医,并注意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鼻塞流涕未必是感冒 辨明病因再用药

  “打喷嚏、流鼻涕,未必就是感冒。”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陈愉指出,秋冬季节出现这类症状,也可能与过敏性鼻炎有关。许多复方感冒药虽能暂时缓解流涕,却无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根本问题,反而可能延误规范的抗过敏治疗。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到专科就诊。尤其是哮喘患者,若急救用药后喘息仍明显,必须紧急就医。

  普通感冒与流感也需区分。鼻病毒等常引起普通感冒,症状较轻,多为鼻塞、流涕、咽痛,一般不发热或仅低热,3天至5天可自愈。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起病急,可出现39℃以上高热,伴肌肉酸痛、乏力、呕吐等症状,甚至可能发展为肺炎。

  健康成年人患流感后如精神状态尚好,居家休息、多饮水、适当退热,大多可自愈。但老年人、儿童、孕妇、有基础疾病或肥胖者属高危人群,一旦出现类似症状,建议自测流感抗原或尽快就医,争取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降低重症风险。流感样症状者均应警惕重症信号:呼吸困难、胸痛、口唇发紫;高热持续超过3天;精神萎靡、嗜睡或抽搐;严重呕吐、腹泻伴脱水。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应立即就医。

  在用药方面,陈愉强调应避免两大误区:一是“感冒就吃抗生素”。普通感冒和流感多由病毒引起,使用阿莫西林、头孢等抗生素无效,滥用反而导致细菌耐药或引发不良反应。二是“同时服用多种感冒药”。很多复方感冒药含有相同退热成分,混用易导致过量,引发药物性肝损伤等严重后果。

  儿童警惕五种病原体 科学护理避误区

  秋冬季是儿童呼吸道感染高发期。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儿童更易受多种病原体侵袭。

  辽宁省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王丹结合近期门诊情况,指出当前需重点关注以下五种病原体:一是流感病毒,每年秋冬季流行,易引起儿童高热和群体性感染。二是呼吸道合胞病毒,对婴幼儿威胁大,易导致呼吸困难,是婴幼儿住院的常见原因。三是鼻病毒/肠道病毒,引起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传染性强,易导致儿童反复就诊。四是肺炎支原体,近年流行强度高,有一定耐药性,易引发支气管肺炎,治疗周期较长。五是腺病毒,表现多样,特点是高热时间长,部分型别可引发严重肺炎。

  王丹表示,当前儿童呼吸道感染呈现“多病原共存、混合感染常见”的复杂态势,但家长无须过度恐慌,要注意区分不同呼吸道传染病。流感起病急,突发高热、全身症状重,儿童可能伴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呼吸道合胞病毒致婴幼儿喘息、呼吸急促;鼻病毒以流涕鼻塞为主,发热多为中低度或不发热,病程相对较短;肺炎支原体在学龄前及学龄儿童中多见,以发热、剧烈刺激性干咳为主要表现,病程较长;腺病毒致持续高热,常伴结膜充血或腹泻。

  孩子生病后,家长首先应确保孩子充分休息,提供均衡营养,保证充足液体摄入,以防脱水。科学对症处理,发热可按说明书使用退热药,物理降温推荐温水擦拭,切忌使用酒精。同时,密切观察孩子状况,出现呼吸困难、持续高热、精神状态差、脱水迹象、面色苍白异常等情况,应立即带孩子就诊。

  气温骤降血压易波动 健康习惯是稳压器

  针对秋冬季高血压患者易出现血压不稳的情况,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李昭指出,血压易升高主因有两方面:一是血管收缩。天气转冷时,人体为减少热量散失,会本能地收缩皮肤与四肢血管,这一生理反应将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从而导致血压上升。二是生活方式变化。天气寒冷往往使人们减少户外活动,饮食上更倾向于高热量、高盐食物,这些因素均可能引起血压波动。

  血压频繁波动不仅会加重头晕、头痛等不适,还可能诱发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意外,危害极大。如何科学预防血压波动?李昭表示,维持血压平稳的关键在于建立并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每天坚持监测血压,一旦发现持续偏高或剧烈波动,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尤其要保护好头颈部和四肢;保持低盐饮食,控制体重,减少腌制食品、加工肉类和高盐零食的摄入;适度运动,增强体质,可选择室内或在一天中气温较高的时段锻炼,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引起血压骤升;规律作息,管理情绪;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调整。

  需要特别警惕的是,若出现血压突然急剧升高,并伴随剧烈头痛、胸闷、心悸、肢体麻木等症状,必须立即就医,这很可能是心脑血管急症的前兆。

  老年人谨防心脑血管疾病 防寒保暖是首务

  老年人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人群,秋冬季尤其需警惕。辽宁省金秋医院心内二科主任丁栗指出,入秋后昼夜温差加大、气温下降,易诱发心脑血管问题,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机制有关:寒冷刺激会使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引发血管收缩、痉挛,导致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对于已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原本狭窄的血管在收缩后更容易引发心肌缺血或脑供血不足。

  气温降低,人体出汗减少,饮水量往往不足,血液黏稠度随之增高。同时,低温环境下凝血因子活性上升,更容易形成血栓。血栓一旦堵塞冠状动脉或脑血管,就可能诱发心梗或脑梗。此外,室内外温差大,频繁进出会使血管反复经历“一张一弛”的剧烈变化,容易损伤血管内皮,为血栓形成埋下隐患。

  丁栗特别提醒,老年人一旦出现剧烈胸痛(可能放射至左肩、背部或下颌)、突发气短、呼吸困难,或一过性晕厥、剧烈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口角歪斜等情况,需立即就医。

  心脑血管疾病可防可治。秋冬换季期间,老年人应重点关注保暖、血压监测、饮食控制、适度运动与情绪管理。其中,防寒保暖是关键。近期气温下降明显,建议老年人在家时将室温维持在18℃至22℃;外出时戴好帽子、围巾,加强头颈部防护,同时注意足部保暖,穿着厚袜与保暖鞋。

  “秋冻”有讲究 养生重润燥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近日全省气温骤降,仍有人坚持“秋冻”。对此,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一科主任赵克明表示,“秋冻”是通过让人体逐渐适应寒冷刺激,增强抵御寒邪的能力,为应对寒冷的冬天做好准备。适度的“秋冻”确实有助于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与抗病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人都适合“秋冻”。盲目坚持反而容易引发感冒、咳嗽等不适。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儿童,以及体质虚弱或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不适宜“秋冻”。需明确,“秋冻”不等于硬扛寒冷。在气温骤降或早晚温差大时,仍应及时添衣,注意保暖。

  赵克明强调,即使在“秋冻”期间,人体某些部位也不宜受寒,如腹部、腰部和足部。俗话说“脚暖一身俱暖”,中医理论也指出“腰为肾之府”,而足少阴肾经起于足部。这些部位的保暖,有助于温补肾阳,提升身体抵抗力。

  此外,保证充足睡眠同样关键。中医认为睡眠是“阳入于阴”的过程,实则为养护阳气。睡眠充足,人体阳气充沛、正气内存,抗寒能力自然增强。因此,应避免熬夜、晚睡等耗伤阳气的行为。

  秋天空气干燥。中医有“燥邪伤肺”之说,许多人会出现口干、咽痛、皮肤干燥、大便燥结等“秋燥”表现。

  赵克明建议,可从饮食与生活习惯着手,实现“滋阴润燥”:适量饮用温开水,食用雪梨、百合、玉竹等润肺生津的食材;减少辛辣、油炸等“燥火”类食物,以免加重身体燥热。推荐食疗方如“百合雪梨粥”,可滋阴润肺、缓解咳嗽;代茶饮可选“沙参麦冬百合茶”,有助于养阴润肺、利咽生津。

  (辽宁日报记者 王敏娜)

责任编辑:张刚

东北新闻网微博

北斗融媒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channel_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