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辽宁频道>>社会法治
当心信息茧房 别被流量绑架情绪

2025-10-24 06:48:54    来源:辽宁日报 分享到:

  阜新公安民警及志愿者走上街头向市民宣传文明上网等网络安全知识。 辽宁日报特约记者 朱学著 摄

  引子

  如今,部分自媒体与营销号手握麦克风,有的刻意围绕地域、性别、圈层等议题煽动对立;有的渲染所谓“内幕消息”“厚黑学”,放大社会恐慌;还有的自设标靶、喊打喊杀,不断助长网络暴力戾气……事实未明便急于站队,剧情隔日即迎反转,种种乱象不仅污染网络生态,更令许多用户感到“一上网就心累”——本想通过刷屏放松,反被大量“情绪垃圾”层层包裹,陷入越刷越累的恶性循环。

  若任由网络负能量持续蔓延,不仅将挤压理性对话空间,更将导致舆论生态加速滑向情绪化与极端化漩涡,拉低社会公共理性的水位。为此,中央网信办近日部署“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辽宁各地积极响应,剑指这种无形却危害深远的网络“情绪污染”。

困于茧中

当算法成为情绪放大器

  在沈阳一家广告公司担任策划的张莉,曾是一名被“情绪投喂”深度影响的职场妈妈。她的手机曾一度堆满“丧偶式育儿”“职场妈妈困境”类短剧。某个加班疲惫的夜晚,她回到家看到孩子作业未写、丈夫尚未做饭,此时手机适时弹出“丧偶式育儿的妈妈,没一个不崩溃”的视频,瞬间点燃火药桶,一场激烈争吵让家庭氛围跌至冰点。

  “火气一下就上来了,根本没听进他的解释。”张莉事后坦言,直到同事提醒,她才惊觉自己已被“气人短剧”绑架。回看记录,近一个月她刷了上百条类似内容,从早到晚,层层叠加的负面信息持续刺激着她的情绪。

  醒悟后,张莉主动点击“不感兴趣”按钮,转而搜索“亲子时光”“家庭美食”。随着算法推送内容的转变,她的首页逐渐被儿童早餐教程、家庭游戏分享所替代。如今,全家晚上一起读书,周末一同郊游。“昨天做了小熊饭团,孩子开心了一整天。”张莉笑着说。屏幕的光映在她的脸上,褪去了往日的焦虑。

  同样的情绪困局,也弥漫在象牙塔内。沈阳某高校大四学生陈晓,本应朝气蓬勃,却深陷“就业困局”“应试教育枷锁”的推送泥潭。在图书馆,他对着一条条渲染就业焦虑的视频出神,评论区一些“躺平”的论调更让他眉头紧锁。“特别颓废,每天既焦虑,又看不到曙光。”他感叹。投出的简历如石沉大海,算法却不断强化着他的无力感,甚至让他产生“大学白读了”的挫败感。

  算法本应是工具,却在某些运行逻辑下异化为“情绪牢笼”,持续识别并放大用户的短暂情绪,最终让人困在自我重复的负面回音壁中。陈晓放下手机,望向窗外,道出许多人的心声:“希望平台能多推点有温度、有价值的内容,别再让算法成为‘焦虑放大器’。”

  网络情绪的阴霾并不止于年轻人。在本溪市崔东社区,68岁的张顺成(化名)有一部智能手机。这本是女儿送给他打发空闲时间的礼物,却意外沦为向他输送“空巢压力”等负面内容的管道。短视频平台不断推送老人哭诉无人照料的视频,如冰冷雨点儿砸在他的心头。他变得沉默,常一个人对着窗外发呆,甚至在与女儿视频时忍不住埋怨:“网上都说了,我这种老人,最后都是自己受罪,连累子女。”女儿听后眼圈瞬间红了。

  在大连,准中考生妈妈肖梅则陷入另一种算法陷阱——“中考分流”类内容对她进行“精准轰炸”。“中考会惩罚每一个不做规划的家长!”这类标题屡屡刺激着她的神经,让她情绪紧绷,甚至影响亲子关系。直到儿子委屈地说出“妈,你现在眼里是不是只有中考”,肖梅才恍然惊觉:自己已被算法投喂的焦虑深度绑架。

  这些案例所反映的现象,在生活中广泛存在。当内容创作沦为流量的奴隶,当情绪煽动取代事实讨论,受损的不仅是用户的个体心态,更是整个社会的理性根基。

解构“生意”

流量密码如何制造社会隔阂

  情绪的背后,往往是一门算计精准的生意。在沈阳一间写字楼里,自媒体从业者周聪(化名)向记者道破了行业的“流量密码”。

  “做内容,关键是人设要极端,冲突要直接。”周聪坦言,他的创作理念就是紧追热点——“丧偶式育儿”话题火,就批量生产“丈夫躺平”的剧情;“毕业季”到来,便迅速编织“失业焦虑”脚本。“视频开头3秒必须制造爆点,中间以哭戏拉满情绪,结尾则用‘未完待续’牢牢拴住用户。”他说。

  “我也是没办法,正向内容根本没人看。”周聪算了一笔账:温馨和睦的正能量视频播放量,往往低于刻意制造对立的内容。评论区越是争吵激烈,平台算法推荐就越多,随之而来的广告合作也源源不断。“我们私下也吐槽内容太假,但没人会停更。”在流量至上的生存逻辑下,情绪成了一种可批量生产、高效变现的廉价商品。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李骋诗分析,网络环境的匿名性与传播的即时性,使其极易成为负面情绪的催化剂,其中,愤怒与道德义愤最易被利用。一些自媒体刻意编织对立叙事,不断激发网民的集体义愤。若任其蔓延,将不断侵蚀社会成员间的理解与尊重。

  “恐惧、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最易被算法‘劫持’并放大。”本溪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秘书长孙红霞从个体层面补充道,“长期浸淫于此,不仅导致个人情绪耗竭、加剧焦虑与抑郁倾向,还会引发攻击性行为。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会不断固化‘信息茧房’,使人的视野趋于狭隘,认知走向偏执。”

  网络负面情绪之所以屡屡酿成“海啸”,离不开平台算法的“无形之手”。孙红霞表示,平台的推荐机制天然倾向于识别和放大那些情绪浓度高、点击率好的内容,并将其视为“流量密码”,在用户的兴趣图谱中反复投喂,形成自我强化的传播循环。这一闭环中,情绪成了核心卖点,事实的真相与讨论的深度反而被边缘化。

  李骋诗强调,这种网络情绪污染对社会心态的长期影响不容小觑。当理性讨论的空间被情绪化的嘶吼挤压,当复杂的现实问题被简化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社会就失去了通过对话凝聚共识的能力。更危险的是,网络空间中的对立与猜忌,极易蔓延至线下现实生活,为人际关系蒙上不信任的阴影。

破茧突围

构筑多维治理防线

  10月21日,在锦州市网信办的一间办公室里,工作人员正紧盯着智能监测系统的实时数据。一条条标红的高风险内容被自动捕捉、分析、归类——这正是“清朗”专项行动中“预防—处置—修复”全周期治理的一环。

  这里没有“一刀切”的粗暴,取而代之的是精准的分级分类处置:对无心之失者指导约谈,对屡教不改者罚款封号,对涉嫌犯罪者移送司法。技术赋能之下,AI系统如同一张细密的滤网,在情绪浪潮席卷之前,提前拦截那些刻意煽动对立的暗流。

  当“情绪污染”在网络空间蔓延,清理网络成了融合监管智慧、技术手段与人文引导的综合战役。在辽宁,一场由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网络环境“多维治理”正系统推进。

  在大连,正展开一场“疏导胜于围堵”的智慧之战。在依法处置违规账号的同时,大连网信办巧妙“引流”正能量,通过策划如“e路有我爱大连”“奔跑中的大连”等接地气的网络主题活动,成功引导本地自媒体大V创作出一批有流量、有口碑的精品内容。这恰恰证明了正能量并非没有市场,关键在于如何用真诚和创意讲好故事。

  在这场网络战役中,最有力的武器并非技术或法规,而是每一个网民的“内心自觉”。李骋诗强调,当一条内容让你怒火中烧时,不妨设一个“信息防火期”,冷静自问:“我的情绪是不是被操纵了?”这是抵御污染的第一道防线。同时,主动“破茧”,有意识地接触不一样的观点信息,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孙红霞则从个人、社群与平台三个层面提出具体建议:于个人,定期对社交媒体“断舍离”;于社群,寻找多元、包容的线上圈子;于平台,须担起“守门人”之责,优化算法,降低负面内容权重,并开设心理健康关怀入口。

  从主动“净化”信息流的张莉,到关闭个性化推荐的肖梅,再到渴望温暖内容的张顺成——每一个普通人的清醒选择,都是构筑健康网络生态最深厚的基石。而从锦州的系统治理,到大连的智慧引导——政府的精准作为,是破“茧”攻坚的核心力量。

  营造健康网络生态,不是一次性的清扫行动。它是一场需要政府、平台、社会与每一名网民持续参与的长期工程。当理性的声音足够强大,当优质的内容成为主流,我们便能从源头净化网络生态,让健康网络空间从愿景照进现实。

  (辽宁日报记者 白复海 刘桐 吕丽 许蔚冰)

责任编辑:张刚

东北新闻网微博

北斗融媒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channel_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