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陈珂(环境资源界别组)
1980年8月,辽宁省建立了第一个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40多年发展,辽宁已建立自然保护区101个,总面积约27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8.59%。自然保护区涵盖了森林生态、地质遗迹、内陆湿地、海洋海岸、古生物遗迹、草原草甸、荒漠生态、野生动植物、滨海湿地等九种类型,是全国功能相对比较完备、布局基本合理、类型较为齐全的自然保护区体系。近年来,我和省生态文明研究基地成员、沈阳农业大学林业经济管理团队的师生们多次深入辽宁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农村开展调研,深刻感受到了我省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变化。
山更清了,水更绿了
石英是抚顺县后安镇佟庄村土生土长的农民,她年轻的时候,周边农户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滥砍树木、肆意打猎等现象十分严重,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靠山吃山难以为继,许多村民被迫出门打工。2003年抚顺三块石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保护区周边开始实施严格的保护政策,农户必须严格按照采伐限额指标进行抚育间伐。生态环境改善为野鸡、野猪等野生动物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虽然有时也会给老百姓带来一定不良影响,但是石英还是很开心地表示:“那点损失不算什么,这是生态环境变好了的表现。”“如今的农户知识素养都提高了,对野生动物不再猎杀了,只是为确保人身安全进行简单的驱逐。”
村民们兴奋地畅谈自然保护区建立前后的变化
离家近了,钱包鼓了
张建国是本溪县和尚帽自然保护区附近东营坊村的村民,以前是村里出了名的困难户,由于家里有孩子老人需要照看,无法去外地长期打工。家里的几亩地因为是山坡地,收成不好,日子过得紧巴巴。2002年本溪和尚帽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张建国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修建了新的柏油马路,开通了公交车,公交站点就在张建国家门口。政府为了鼓励当地居民从事生态旅游,给村民家都修了冲水马桶,安了太阳能,粉刷了统一的院墙。张建国从开始只卖些山货干果,到最后建成了集住宿餐饮交通为一体的农家乐,现在每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张建国说:“这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这里的生态环境越好,越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旅游,我们才越能过上好日子!”
对抚顺三块石自然保护区周边农户经营的农家乐进行调研
对阜新海棠山自然保护区周边农户经营的农家乐进行调研
不砍树了,去种树了
张立德是生活在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附近八里甸子镇佛顶山村的村民。从前村里人保护环境意识比较淡薄,滥砍滥伐、随意放牧、污水随意排放、焚烧秸秆等现象十分普遍,村里的生活环境和周边的生态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环。自然保护区成立后,张立德响应政府的号召,承包林地5000亩。每天到山上去转转,守着这片山林,成为老张一天最高兴的事儿。保护区附近像张立德这样既种树又护树的群众很多。随着周边居民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保护区的环境也越来越好,滥砍滥伐的现象在减少,路面整洁、空气清新、植被的覆盖率大幅提高、稀有的动植物数量也逐渐增加。“生活在这里,天天呼吸新鲜空气,比城里人舒服多了”,老张自豪地说。
有人管事了,有钱办事了
建立自然保护区需要持续稳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从落实生态补偿机制,到推进保护区确权登记,人到保护区走、钱到保护区花、政策往基层倾斜的局面逐步变成现实。近年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投入规模,逐步提高补偿标准;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了多渠道的投入补偿制度。通过努力,我省已经有效解决自然保护区的机构、级别、编制、经费和管理权限等问题,并率先完成了8条河流、17个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为自然资源分类施策、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前提。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随着自然保护区工作的不断深入,大山里的青山绿水正在成为辽宁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作为辽宁自然保护区变化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我为生活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感到庆幸。
沈农师生在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调研
(通讯员 高威)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