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辽宁频道>>本网原创
政协委员讲“辽宁故事”|董婕:追寻牛河梁遗址

2021-10-27 16:16:28    来源:东北新闻网 分享到:

  讲述人:朝阳市政协委员董婕(文化艺术界别)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凌源人,我从小听着红山文化和牛河梁的故事长大;读大学时我选择了历史专业,翻着各种版本的中国古代史,想找到描述家乡文化的段落;工作后我成了一名红山文化研究者,翻山越岭、探寻古迹,多少次走遍牛河梁;作为市政协委员,我的提案往往围绕着地域文化的宣传和文旅产业的开发。因为我心中总是记挂着牛河梁,记挂着这片亟待保护和开发的热土。

  我出生于1979年,那年辽宁省第二次文物普查,发现了喀左东山嘴遗址。1981年,发现牛河梁遗址。1983年,开始正式考古发掘,无数珍贵文物逐渐显露在世人面前,红山女神的微笑照耀了整个华夏,五六千年前中华文明的一支就在这里生根发芽、不断壮大。读中学时,我和同学们去牛河梁遗址参观,看到简易铁棚罩着的女神庙已经回填,积石冢就是一堆堆的石块。没有看到女神之“庙”,也没有珍贵的文物,我们带着困惑和遗憾离开了。

  这种困惑和遗憾一直跟随我到大学时期,我翻找教材,向老师请教,依然对红山文化知之甚少。如此重要的考古材料为什么没有出现在教科书中?从教多年的老教师为什么对红山文化也不甚了了?那代表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牛河梁让我更加着迷。

  2006年研究生毕业后,我回到朝阳成为一名高校教师,使我有机会接触到许多考古学家和红山文化研究专家。跟随他们的脚步,我一次次走在牛河梁的山巅,静听万亩松林的低鸣,触摸地表残留的石器和陶片。

  这时的牛河梁不再是我年少记忆中的那个荒凉寂寞的地方。2008年,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启动;2014年,牛河梁遗址正式挂牌,成为辽宁省第一座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当我再一次来到牛河梁,走进“悬浮的玉匣”(第一地点保护展示馆)、“变形的玉猪龙”(第二地点保护展示馆)和现代感十足的遗址博物馆,欣赏着精美的文物和声光电立体交互展示的古人身影,看着自己教的学生作为讲解员,带领着游客畅游其间,娓娓道来。那一刻我感到的是幸福、满足和自豪。

 


  

 


  经过这四十余年的变迁,牛河梁附近的山还是那么绿,天还是那么蓝,云还是那么美,和我儿时的记忆一样;但是这里有了高速公路,通了高铁,建设了现代化的展馆,多了微笑和服务。牛河梁旧貌换了新颜,值得我们多去走走,静心感悟,共同寻找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通讯员 朱玲)


责任编辑:王海涛

东北新闻网微博

北斗融媒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channel_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