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丹东市政协委员于永超
丹东“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最近有点儿火。新华社、辽宁日报等媒体相继报道,“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为什么火了?让我带您一起去了解窗口背后的故事。
市人社局“办不成事”反映窗口
4月的一天,丹东一位在外省退休20余年的老人来到丹东市人社局大厅“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向工作人员讲述了她的遭遇。老人的退休金由外省社保部门发放,今年由于代发机构地点、联系方式发生变更,老人无法上传认证证明,导致退休金停发。在了解老人情况后,工作人员立即联系对方省代发机构,仅用1个小时就帮助老人完成了异地认证手续。
全国首创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是丹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来办事的百姓专门设立的一个特殊服务窗口,主要是解决一些因政策、历史遗留等方面问题造成正常窗口无法办理的“疑难杂症”,近来受到当地群众热议,并获群众点赞。
“这个窗口之所以受到百姓的好评,就是因为它确实想到百姓心里去了。”窗口接待员这样说。近年来,辽宁省下决心花大力气狠抓营商环境建设,力求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如何打造企业和群众感受度高、获得感强的营商环境?丹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自去年以来,相继开展了“应该办”、服务效能提升、降低企业成本、法治环境优化四个专项行动,其中的“应该办”专项行动,主要就是从企业和群众的感受度入手,打造“痛快办事”的营商文化。
市政协委员在政务服务大厅对营商环境开展调研
在“应该办”专项行动开展期间,市人社局针对日常工作中发现的企业群众办事遇到“疑难杂症”时求诉无门的问题,展开了创新性举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应运而生。一件件棘手的事办成了,群众们拍手叫好,也得到了媒体广泛关注。为了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政务服务的优化,市营商局开展深入调研,迅速在全市推广此项工作经验。
从制定实施推广方案、到建立工作制度,从窗口的设置、职责、人员配备、受理范围的确定,到工作流程、考核管理和运行保障措施,全市36个各级各类政务服务中心先后建立起“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好的经验做法的推广,必须有合理和严格的制度作为保障。为此,市人社局建立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工作制度、岗位责任制度、领导带班制度、奖惩制度和政务服务窗口“办成事”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在群众诉求的处理上,确定了“三种处理方式”,即因群众原因办不成事的“马上办”、因工作人员主观原因办不成事的“科长办、现场办”、因历史遗留问题和政策瓶颈等客观原因办不成事的“提级办、限时办”。自该制度推广以来,已提供服务3万余人次,解决企业群众办事过程中的“疑难杂症”100余个,满意率100%。“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设立,也促进了全市上下对抓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的普遍提升,各级党员干部“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系丹东形象”的理念正在成为共识。
各级各类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
同时,丹东市积极开展政务服务制度创新实践,全国首个5G智慧办税服务厅、东北首家“无人警局”、增量房契税自助缴纳、24小时在线社保自助服务等便民服务措施的应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就近办成为新常态。“绿色通道”“以函代证”“告知承诺”和“容缺后补”等制度在实践中的普遍应用,也让“痛快办事”的政务服务新理念在全市兴起。
一扇“小窗口”,成了为民服务“大平台”。“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开通,是落实省委打造“办事方便”的营商环境要求的具体举措,为企业群众办事的痛点、堵点找到了“出口”。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也作为一名营商环境建设战线上的一员,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更高的标准、更务实的作风,不断地改进和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为开创丹东市营商环境建设新局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