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辽宁频道>>本网原创
政协委员讲“辽宁故事”|马鸿力:彰武治沙人的故事

2021-11-08 10:00:27    来源:东北新闻网 分享到:

  讲述人:阜新市政协委员马鸿力

  2020年清明前后,我随市政协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成员来到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在一片森林中的一坐坟茔前,一位近60岁的妇女引起了我的关注:她在坟前摆了很多树枝,嘴里叨咕着“家里的新房子盖好了,你什么时候回来呀?”当地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她叫刘玉莲,是带领乡亲们坚持二十多年栽种300多万棵树、为眼前筑起15公里长3公里宽绿色屏障、走出一条“治沙、植树、养殖、修路”致富路的村老书记董福财的遗孀。并深情地给我们讲述了她和董福财过去的点点滴滴……

  董福财

  2015年3月,无情的病魔夺走了董福财的生命,永远长眠在他搏击一生的林海里。虽然去世前的董福财每天忙于种树、修路,每天都会很晚才回家,可刘玉莲总还能等到那个熟悉的身影拖着一身疲惫回家。那时的刘玉莲很不理解丈夫的做法。沙丘上栽树,没一个人看好这件事,可董福财像着了魔似的,带着全家四口在沙丘上栽了一茬又一茬。那时的风沙真大啊,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栽下去的树苗被风吹得东倒西歪,一场风沙过后就不见了踪影。家里的积蓄都用在了栽树上,可树苗却没活几棵。董福财每天必做的事,就是想办法把树栽活。功夫不负有心人,就是靠着这股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劲,董福财终于成功栽活了一片树林。紧接着,就是发动亲友栽树,直到全村人都行动起来,沙丘上出现了一片片绿色,董福财的脸上才真正有了笑容。

  那时的刘玉莲可真傻,每天跟在董福财身后,不停地挖坑、栽树,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回家躺在炕上,身上像散了架一样。她知道,自己拽不回老董想要栽树治沙的心。如果栽树不成功,他们全村人就要集体搬迁。世代生活在这里,舍不得啊。老董是村支书,想办法留在这里,她没有理由不支持。那时的日子可真苦、真累啊,为了偿还欠下的债务,家里的粮食刚收完,就被债主拉走了一大半。丰收的喜悦还没来得及体会,心就凉了半截。刘玉莲现在回想起那段岁月,竟没有了苦楚,反而生出了一丝甜蜜。

  那时的董福财,每天天不亮就走,天黑透了才回家。孩子们想见他一面都不容易。直到病魔缠身,他再也走不动了,只能躺在炕上,家里每天才能吃顿团圆饭。栽下的树苗长大了,村里招收护林员,儿子眼巴巴地盼着父亲能把名额留给自己,可董福财硬是把名额给了别人。儿子因为这事,一个星期都没搭理他,后来还是刘玉莲劝了儿子好几天,儿子才原谅了董福财。刘玉莲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住上敞亮的大房子。董福财说,等北甸子环境变好了,村里人都富起来,家里也有钱了,就先满足刘玉莲的愿望,他也不再干了,天天陪着刘玉莲,两个人一起出去旅旅游,把亏欠刘玉莲的都补回来。可现在北甸子绿了,村民的生活也变好了,别的承诺都实现了,唯独给刘玉莲的承诺一条都没有兑现,他就匆匆离开了。

  现在儿子盖起了大房子,可刘玉莲却发现自己住不惯了。她每天雷打不动地回到老房子里,摸摸熟悉的家具,看着董福财的照片。拿起一把铁锹,到山上去栽几棵树。只有这样,她的心里才感觉踏实,感觉董福财似乎还在她身边。

  董福财和妻子刘玉莲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在彰武像董福财这样的治沙人不胜枚举:

  ——全国绿化劳动模范杨海青,将草籽撒在羊蹄子印里,千余亩沙丘再披新绿。

  ——在四合城乡刘家村,从空中俯瞰,草木葱茏,绿影婆娑。共产党员侯贵是这片绿洲的播种人,20年来,他凭一己之力,培育出2400亩绿洲,用初心、恒心筑起一座绿色大漠丰碑。

  ——一个人,一匹马,风雨无阻,默默独行。这是34年如一日“八百里瀚海”的一道风景。国有彰武县章古台林场护林员李东魁行程20多万公里,他看护的林场从未发生过一次火灾。

  ——马辉没穿过一条裙子,没穿过一双高跟鞋,没用过一盒化妆品,10年时间,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46公里长、1000余万株防护林。她,把最美的装扮都给了沙丘。

  ……

  正是这些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英勇顽强的彰武治沙人,为了保卫家园,义无反顾,挺身而出,以“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治沙精神,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保证了沈阳等中部城市不被风沙侵蚀,续写了新时代的大漠风流!


责任编辑:陈楠

东北新闻网微博

北斗融媒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channel_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