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辽宁频道>>本网原创
何以中国•红色传承 | 赵尚志纪念馆: 铁血忠魂今犹在

2025-07-01 14:30:36    来源:东北新闻网 分享到: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

——习近平

辽宁作为抗日战争起始地、国歌素材地,是一片承载了无数可歌可泣故事的红色热土。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让我们一起走进坐落在辽宁大地上的红色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旧址,回顾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触摸革命文物上留存的时代温度,让抗日先烈的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赵尚志将军跃马雕像(赵尚志纪念馆供图)

赵尚志纪念馆坐落于辽宁省朝阳市,2008年10月26日开馆。开馆日,正是赵尚志将军诞辰100周年之日。纪念馆门前,身着戎装的赵尚志将军跃马伫立,仿佛依然驰骋在东北大地的林海雪原。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遭受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大好河山沦于敌手。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坚持抗战十余年。在东北抗联指挥员中,最著名的是“南杨北赵”。“南杨”,是指在南满活动的杨靖宇;“北赵”,则是指在北满活动的赵尚志。

投身革命 威振北满

赵尚志于1908年10月出生在辽宁省朝阳县尚志乡尚志村。当时的中国灾难深重,赵尚志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民主革命领袖,因带领乡亲开展抗捐抗暴斗争遭官府通缉。年少的赵尚志在父辈的影响下,从小就立志报国。

1925年,17岁的赵尚志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东北最早一批共产党员之一,开始革命生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奔赴抗日战场,转战于松嫩平原、白山黑水之间,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巴彦游击队攻占巴彦县城胜利后留影,前排中间者为赵尚志(赵尚志纪念馆供图)

1932年,中共满洲省委派遣24岁的赵尚志(化名李育才)到巴彦抗日游击队担任参谋长。巴彦抗日游击队始建于1932年5月,是“九一八”事变后,在北满地区成立最早、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在巴彦抗日游击队的一次战斗中,赵尚志身受重伤,从此左眼基本失明,左颧骨上留下三个月牙形伤疤。

木炮打宾州复原场景(赵尚志纪念馆供图)

1934年5月9日,赵尚志联合义勇军队伍攻打哈东战略重镇宾州。宾州城防十分坚固,我攻城部队没有重武器,只能用一门木制大炮轰城。随着赵尚志一声令下,城墙被木炮轰破一角,十余名游击队战士冒着硝烟从破口冲入城内。此战共打死打伤敌人七八十人,而我方仅伤3人,给敌人以极大的震慑。此后,赵尚志“木炮打宾州,声威震敌胆”传为佳话。

赵尚志打宾州用的木炮(赵尚志纪念馆供图)

1937年3月初,赵尚志率部在一个叫“冰趟子”的狭窄山沟与敌人遭遇。面对武器装备精良、人数数倍于己的敌寇,赵尚志巧妙利用地形伏击敌人,以极小代价毙伤日伪军300余人,取得了东北抗联史上著名的“冰趟子”战斗胜利。赵尚志也因此成为日军心腹大患,被日军重金悬赏,并叫嚣“一钱骨头一钱金,一两肉得一两银”。

数年来,赵尚志率领抗联将士爬冰卧雪,驰骋在小兴安岭山麓、松花江岸畔广大地区,与日寇浴血奋战百余次,创造了孤军抗敌红旗不倒的民族奇迹。“赵尚志”三字令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谈之色变,发出“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的哀叹。

初心不改 至死不渝

赵尚志一生极为坎坷,曾两次被错误开除党籍,但风摧雨折始终不改其志。在委屈与坎坷面前,赵尚志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毫不动摇,对党、对人民的忠诚从未改变,一如既往奋战在抗日战场。他曾在给党组织的“请求书”中深情地说:“我不能一天离开党,党不要一天放弃对我的领导。”

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率部袭击汤原县梧桐河伪警备所时,敌人潜伏在抗联内部的特务刘德山突然开枪偷袭赵尚志,赵尚志腰部中弹重伤,后在昏迷时被俘。敌人对赵尚志进行突击审讯,赵尚志痛斥敌人,拒绝医治。 8小时后,赵尚志鲜血流尽,壮烈牺牲,时年34岁。

在当年日本关东军宪兵司令部编写的《满洲共产抗日活动概况》里这样记载:“(赵尚志)一直睨视审讯官,置刀枪痛苦于不顾。显示无愧于匪中魁首之尊严。而终于往生。”

在生命的最后,赵尚志虽然还背负着被开除党籍的劣名,但他依然坚守加入共产党时的誓言,理想信念从未动摇。

1982年,在赵尚志牺牲40年后,中共黑龙江省委为其平反,恢复了他的党籍。

1986年,国家民政部补发了赵尚志革命烈士证明书。

1986年国家补发的赵尚志革命烈士证书(赵尚志纪念馆供图)

魂兮归来 浩气长留

赵尚志纪念馆展陈(赵尚志纪念馆供图)

赵尚志牺牲后,凶残的敌人割下了他的头颅运到长春请功,把他的躯体扔进冰冷的松花江中。后几经辗转,赵尚志的头颅下落不明。

从1945 年起,党组织就开始寻找赵尚志的遗骨。直到1989年,终于获知烈士遗首已在1942 年被长春般若寺倓虚长老从日军手里护下并掩埋在般若寺中。但由于光阴荏苒,知情人早已作古,颅骨埋葬的具体位置已无人知晓。

赵尚志头骨鉴定书(赵尚志纪念馆供图)

直到2004年6月,长春般若寺施工工地出土了一颗无名者颅骨。后请黑龙江省有关专家鉴定,初步认定为赵尚志烈士颅骨。2004年11月,颅骨被送往国家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进行鉴定,得出结论:送检骨骼年龄为33.4岁,从颅骨测量值推断,身高数值应在160—163厘米之间,颅骨左眼眶下部有陈旧性骨伤,这与历史记载的赵尚志终年34岁,身高1.62米,左眼眶下被弹片击伤骨质受损相吻合……国家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最终出具权威鉴定报告,确定送检颅骨为赵尚志颅骨。

党中央决定将赵尚志颅骨安葬在他的家乡朝阳。2008年10月,在赵尚志将军诞辰100周年之际,将军颅骨在赵尚志烈士陵园下葬。

半个多世纪后,英雄终于魂归故里。

​​​“九一八”事变后,有人为赵尚志提亲,他却立誓“不赶走日寇,誓不成家”,直到34岁壮烈牺牲,赵尚志为国为民征战十余年,一生无妻无子。但是,几十年来,无数后人永远记着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在他誓死守卫的东北大地上,有众多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学校、公园,他的出生地命名为尚志乡尚志村,他战斗过的地方更名为尚志市,辽宁省朝阳市和黑龙江省鹤岗市、尚志市等地都建立了赵尚志纪念馆、设立了纪念碑……人们从各地来到赵尚志纪念馆,缅怀先烈,致敬英雄。

赵尚志创作的《黑水白山·调寄满江红》(赵尚志纪念馆供图)

再读赵尚志创作的《黑水白山·调寄满江红》——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待光复东北凯旋日,慰轩辕--依然能感受到大义凛然、豪气干云的将军风范。如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已经80周年,中华民族也已从衰败走向复兴,将军若泉下有知,足可欣慰。

  记者 贺晓雁

责任编辑:宋长春

东北新闻网微博

北斗融媒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channel_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