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辽宁频道>>本网原创
何以中国•红色传承 | 杨靖宇纪念馆:铁血将军挺起中国脊梁

2025-07-25 15:44:48    来源:东北新闻网 分享到: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

——习近平

辽宁作为抗日战争起始地、国歌素材地,是一片承载了无数可歌可泣故事的红色热土。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让我们一起走进坐落在辽宁大地上的红色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旧址,回顾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触摸革命文物上留存的时代温度,让抗日先烈的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杨靖宇纪念馆供图)

本溪县草河掌镇汤沟风景区是国家级森林公园,这里群山环绕、风景秀美,境内的和尚帽子山是当年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联第一军在本溪地区的主要根据地。在绿树掩映的半山腰,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一次西征会议遗址纪念碑静静伫立。纪念碑下方的山脚下,是本溪县政府修建的杨靖宇纪念馆,纪录了东北抗联两次西征的壮举以及杨靖宇将军铁骨铮铮的一生。

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一次西征会议遗址纪念碑(杨靖宇纪念馆供图)

1934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这时起,东北抗联就与中共中央失去了联系。孤悬敌后、孤军作战的东北抗联,没有吃穿,没有枪炮,没有补给,没有援军,甚至联系不上党中央,但他们始终坚守信仰,坚持抗战,从未放弃。

首次西征 向着党中央的方向

1936年初,杨靖宇从缴获的日军文件中得知,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进行了东征抗日。这一行动给抗联以极大的鼓舞,将士们渴望尽快打通与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联系。

1936年5月,杨靖宇率一军军部和一师部队来到本溪县草河掌密营,召开师以上干部军事会议,会议决定以抗联一军一师为主力进行西征,与党中央及关内抗日武装尽快取得联系。这次会议被称为“抗联一军第一次西征会议”。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次西征路线图(杨靖宇纪念馆供图)

1936年6月28日,西征部队从本溪县铺石河出发,开始了东北抗日史上的首次西征。日伪当局察觉后调集重兵跟踪追击,西征部队昼伏夜行,始终在山岭中迂回前进,多次与日伪军激战。历经数战后,抗联战士弹尽粮绝,只能靠野菜、树皮充饥。不久,在前有阻截,后有追兵情况下,西征部队陷入绝境。7月8日,为保存有生力量,师部决定放弃西征计划,兵分三路撤回本溪根据地。

少年营一连在回撤时与敌人遭遇,被包围在一个山崖上,战斗从早晨一直打到第二天凌晨,少年营战士大部分壮烈牺牲,全连只剩下连长张泉山和两名战士。为了不当俘虏,三人毅然毁坏枪支,纵身跳下悬崖,创造了抗联勇士宁死不屈挺身跳崖的英雄壮举。

摩天岭战斗旧战场(杨靖宇纪念馆供图)

7月15日,回撤的西征部队在途经辽阳与本溪交界摩天岭时,与日军驻连山关守备队第二中队遭遇,战斗中歼灭中队长今田大尉及所属日军守备队40余人,缴获步枪30余支,手枪5支,轻机枪1挺,史称摩天岭大捷。为了纪念这场胜利,杨靖宇创作了《西征胜利歌》:“红旗招展,枪刀闪烁,我军向西征。大军浩荡,人人英勇,日匪心胆惊……摩天高岭一场大战,惊碎敌人胆……”诗歌中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军队中广为传唱,极大地鼓舞了抗日队伍的士气。

再次西征 为了与关内红军取得联系

1936年11月上旬,杨靖宇率军部来到三师驻地本溪县红土甸子红通沟,召集一师、三师领导干部开会。会议决定进行第二次西征:由三师在冬季辽河封冻之时,组织骑兵部队快速突向铁岭、法库一线,乘敌不备越过辽河、挺进热河,以与关内红军取得联系,进而找到党中央。

11月下旬,三师西征部队400余人挥师西进,多次与日伪军发生小规模战斗。历经半个多月,三师终于冲破日伪军的封锁拦截,到达辽河东岸石佛寺一带。但当年冬季气温偏高,深冬时节辽河竟未封冻,河口还有日寇重兵把守,西征被迫停止。部队正待回师时被敌人包围,在敌众我寡且地形十分不利的情况下,西征部队血战一昼夜,只有100多人突出包围,其余全部壮烈牺牲。抗联一军第二次西征再次受挫。

抗联一军两次西征是东北抗日战争史上的壮举。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是两次西征充分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东北抗日联军的政治影响,极大地鼓舞了辽南、辽西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在东北抗联战斗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铁血军人杨靖宇 声威震敌胆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爆发,抗联第一路军在杨靖宇的指挥下主动出击,牵制大批日本关东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

1938年6月,杨靖宇在老爷岭家什房子沟口巧设伏兵,将伪满军索景清旅一个营全部消灭。

1938年8月,取得长岗大捷,将伪满军索景清旅全部歼灭。

1939年3月,杨靖宇指挥抗联第一路军警卫旅、少年铁血队、二军四师向敌人展开进攻,取得了袭击木箕河林场、大蒲柴河镇等战斗胜利。

……

惨败之下,敌人悬赏万金索取杨靖宇头颅,并派人诱降。杨靖宇痛加驳斥说:“一个忠贞的共产党员,民族革命战士,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日寇威胁利诱的手段,只可以玩弄那些民族败类。”

1940年1月,由于叛徒告密,率部在吉林省濛江县活动的杨靖宇被近万名日伪军疯狂追踪,日夜搜索。2月23日,孤身一人与大量敌人周旋战斗几昼夜后,杨靖宇在濛江西南保安村三道崴子被日伪军包围。面对敌人的劝降和利诱,杨靖宇以子弹作为回应,激战二十多分钟后,身中数弹,壮烈牺牲,终年35岁。杨靖宇倒地后,日军仍久久不敢进前……后敌人将杨靖宇遗体运回濛江县城,解尸剖腹以示众,发现肠胃中竟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在场的日本侵略者无不敬畏。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前夕,参与杀害杨靖宇的日军头目岸谷隆一郎在绝望中自杀,他在遗书中写道:“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杨靖宇纪念馆展陈(杨靖宇纪念馆供图)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杨靖宇将军殉国85周年。85年间,杨靖宇将军腹中的草根树皮时刻灼痛着民族记忆,也时刻磨砺着民族的信仰与意志。学生、游客、社会团体、带着孩子的家长……平均每年有4万余人次来到杨靖宇纪念馆参观、追忆、缅怀,从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中获取力量、打磨精神。杨靖宇将军的钢铁意志和铁血故事,已化作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以最悲壮的姿态诠释了何谓“中国脊梁”。

  (记者 贺晓雁)

责任编辑:万珍妮

东北新闻网微博

北斗融媒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channel_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