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精神始终薪火相传——那是老一辈工人“把一切献给党”的赤诚,是新时代工匠“以毫米精度铸就国之重器”的坚守。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方文墨正用双手书写着沈阳这座英雄城市的传奇,他手中的锉刀与钻头,不仅雕刻着歼击机的精密零件,更镌刻着沈阳工业人的初心与担当。
“红细胞上刻字”的坚守者
“我的工作,是为国产歼击机做手工精密加工。这可能是整个战斗机中唯一无法被机器取代的环节。”方文墨语气平静,却透露出沉甸甸的责任。作为一名钳工,他每天面对的挑战堪比“在红细胞上刻字”——某些零件的加工精度需达到0.003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三十分之一。这种近乎苛刻的精度要求,源于他对手工技艺的极致追求:“机器加工会因震动、刀具磨损等因素影响精度,而钳工靠手工工具直接修正零件变形,不受外力干扰,才能让零件达到图纸要求的精度。”
方文墨的技艺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苦练。从钻头、锉刀到研磨工具,他对手工技艺的掌握已臻化境。而这份技艺的传承,深深扎根于沈阳这片土地。他的姥姥姥爷曾参与歼5、歼6战机生产,父母投身歼7、歼8研制,而他则亲历了国产战机从二代到多型号迭代跨越。“我们不能用二代机、三代机的技术去生产更高迭代的型号产品。”他说。正是这种对技术革新的紧迫感,推动他不断突破手工技艺的边界。
“接棒者”的使命
在沈阳航空工业的传承链上,方文墨既是“接棒者”,也是“传棒者”。他的班组里,90后徒弟们正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他们视野开阔,但缺乏对事业的坚持。”为此,他让徒弟们深度参与型号飞机首件研制和全过程管控,让他们在实战中领悟“工匠精神”的真谛。“承担首件加工任务,是莫大的光荣。”他说。如今,他的徒弟们已能在精密零件的加工中独当一面,将沈阳工人的严谨与创新融入国产战机的血脉。
方文墨的培养理念,与沈阳这座城市的工业基因一脉相承。从上世纪50年代“一五”期间156个重点项目落户沈阳,到如今“智造”升级的浪潮,沈阳始终以“共和国长子”的担当,为国家工业发展输送着硬核力量。而方文墨班组的年轻人们,正是这座城市工业精神的新生代注脚。
“英雄城市”的不朽精神
“我从小生活在劳模辈出的社区,梦想就是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方文墨说。沈阳,这座被誉为“英雄城市”的工业重镇,曾孕育出罗阳、阎德义等无数劳动模范。如今,方文墨以全国劳模的身份,将这种精神延续到了新时代的航空工业战场。
在方文墨的工作台上,钳工案不仅是技艺的舞台,更是精神的图腾。他常说:“每一次精度达标,都是在父辈的战场上打了一个胜仗。”这种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情怀,正是沈阳工业人的精神底色。从抗美援朝时期“前线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的豪情,到如今为歼击机打造“中国心”的使命,沈阳人用一代又一代的坚守,诠释着“英雄城市”的永恒魅力。
当方文墨的锉刀划过金属表面,细微的火花中闪烁的不仅是技艺的光芒,更是一个民族对工业强盛的执着追求。在沈阳,英雄精神从未褪色,而是化作一双手、一颗心、一份代代相传的信念,托举起中国航空工业的蓝天梦。正如方文墨所言:“我们新一代航空人,要用更高的精度,为国家的国防安全贡献力量。”这份誓言,正是对“英雄城市”精神最生动的注解。
(记者:田理)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