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块钢化玻璃、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台航空喷气式发动机、第一艘15万吨原油船、第一台全身扫描CT机、内陆修建的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个完全拥有整车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品牌、第一艘航母、第一架国产舰载歼击机……辽宁为新中国贡献了一个个第一。
新中国成立之前,辽宁工业生产的恢复是从军事工业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辽宁的国防工业,仅沈阳市就有四一〇厂、七二四厂、三二一厂等军工企业多达33个。中央把辽宁作为建设重工业基地的重要省份,这既顺应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又有着深刻的历史、地理资源的因素。
1952年,辽宁省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净值都居全国第一,主要工业产品如原煤、原油、钢、成品钢材、硫酸、水泥等产量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电力占15.4%、原煤占16.1%、生铁占59.6%、钢占70.1%、硫酸占70%、硝酸占78.1%、水泥占39.4%。辽宁在全国逐步确立了工业大省的地位。
发达的工业让辽宁的经济也飞速发展,在新中国成立的近二十年里始终是全国前三。辽宁工业基地的形成,带动了新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全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作出了突出贡献。
1964年5月,中央做出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后,按照国务院的统一安排和东北局的具体部署,辽宁以自身的积累担起支援建设的重任,支援力度之大,涉及行业之广,搬迁设备、援建人员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处于名列前茅的地位。
辽宁将沈阳轮船厂、沈阳油漆厂、沈阳油脂化学厂、大连油漆厂、大连化工厂、锦西化机厂的力车胎等产品和生产设备迁往云南昆明、贵州都匀、甘肃兰州等西南、西北地区建厂和扩建车间。辽宁及鞍钢、本钢、大钢、抚顺铝厂等企业包建四川攀枝花钢铁基地、贵州水城钢铁厂等骨干企业,援建武钢、包钢、酒钢、西宁钢厂、大冶钢厂、陕西钢厂、青海铝厂等重点企业。
此外,1953年至1988年,辽宁的工业企业为国家提供的利润和税金,相当于同期国家投资的4倍多,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
人才培养和输出,辽宁也有力支援了全国工业建设和经济发展。1953至1959年,辽宁为各省区市(不含西藏)和全国企业训培技术工人12万多名。1952至1988年,辽宁向全国输送了18万名技术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同期辽宁省机械研究所、沈阳化工研究院、大连医学院等单位的部分项目、设备和人员也通过南迁西进,在三线地区扎根成长。
凝望历史,逐梦未来。辽宁成为“辽老大”,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时代的必然,同时也是辽宁人甘于奉献的情怀写照。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