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由中车大连公司生产的大功率交流传动调车机车在青藏高原地区首次运用。白鹏海 摄
瓦轴集团工作人员在生产线上装配精密轴承。鞠家田 摄
大连重工装备集团员工赶制风电齿轮箱产品。王 刚 摄
核心提示
大连市抢抓信息时代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发挥自身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贯彻省委、省政府“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决策部署,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产业升级的突破口,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赋能实体经济,塑造振兴发展新优势,推动新时代大连“两先区”高质量发展。
双轮驱动
建设数字产业化高地
7月21日,位于金普新区的大连达利凯普科技股份公司高端电子元器件产业化项目竣工投产,为大连市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注入新动能。
作为我省数字产业化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可实现年产射频微波瓷介电容器30亿只,逐步满足国内5G通信、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国产替代的急迫需求,对解决射频微波陶瓷电容器领域“卡脖子”问题,以及推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化发展和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具有战略意义。
从数字产业产品到技术、服务和解决方案,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电子信息制造等数字经济发展先导产业,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 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大连,一张上下游齐头并进、各地区协同发展的数字产业化版图正加快形成。
大连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起步于1998年,经过20多年的积淀和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以大连高新区和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汇集软件企业3000余家,产业集群规模超过千亿元。
作为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先行者,大连高新区进一步放大其发展数字经济的“基因优势”,全面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升级跨越,同频推动数字技术在元宇宙、车联网等八大领域的垂直应用,打造以数字技术为主导,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元宇宙、车联网等九大产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今年5月,大连市重点产业项目之一的SK海力士非易失性存储器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在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域,大连市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形成以集成电路等为主导的产业布局。围绕重点项目,持续吸引建设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研发、设计等全产业链发展,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建成千亿产业集群。
大连金普新区正在向东北地区最佳数字新型基础设施高地和最具活力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的目标昂首迈进,所打造的“大连数谷”是东北地区唯一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四大领域新基建项目于一体的数字产业园区,总投资额超过100亿元,大连云数据中心、北方国家版权交易中心等项目均坐落于此。“北硅谷”则是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亚太电子等十余家集成电路企业在这里集聚,并吸引大连前沿半导体科技创新中心落地。
目前,大连市已建成大连高新区和金普新区两大数字产业化核心集聚区,形成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成电路制造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成为东北领先、国内著名的数字产业基地。2021年,大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584.8亿元,同比增长13.7%,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7.5%。
数字赋能
激发传统工业新变革
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
大连市将产业数字化作为数字经济的主战场,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数字赋能,在船舶制造、汽车及零部件、轴承、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工业领域,大力实施以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为方向的新一轮技术改造工程,全面推广“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建设一批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促进制造业向智能、绿色、高端、服务方向转型升级。
走进中车大连公司旅顺口新厂区,偌大的城铁构架生产车间内,看不到几个人影。只见自动导引运输车在构架数字化自动焊接生产线的各工位之间来回穿梭,根据MES调度系统设定的程序,将生产所需的物料精准地运送到各个工位上。焊接机器人空闲下来后,会自动呼叫工件,由机械手臂将工件从立体库自动搬运至焊接机器人上进行自动焊接,焊接完成后的工件将自动送回到立体库位中进行冷却,产线人员会呼叫完成冷却的工件进行打磨、拼装后运输至自动组焊工位形成最终产品。
(辽宁日报记者 杨丽娟)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