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市占据着辽河三角洲的核心位置,拥河傍海的地理环境、独有的辽河口自然资源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从历史深处走来,在各自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相互依存、共荣共生,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化生态群落,让盘锦整体地域文化生机盎然、特色鲜明。
抢救第一,健全非遗名录体系
截至目前,盘锦市人民政府已公布六批次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盘锦市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45项,扩展项目名录12项,包括民间文学类,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传统戏剧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民俗类等。从占比上看,较为突出的是传统技艺类,占项目比42%,其他依次为民俗类、传统美术类、传统舞蹈类。市级非遗中,列入省级名录项目共9项,分别是二界沟排船制作技艺、小亮沟苇编、宝发祥月饼制作技艺、二界沟郭氏虾油虾酱制作技艺、刘家果子制作技艺、辽河口渔家菜特色食材加工技艺与习俗、大荒皮影戏、民间香蜡制作技艺、老胡家烧鸡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盘锦非遗项目有2项,分别是“古渔雁”民间故事、高跷(上口子高跷)。
目前,市文化行政部门已经评定两个批次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第一批公布25人,第二批公布27人,共计52人。其中,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是高跷(上口子高跷)代表性传承人张中贤、古渔雁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刘则亭。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老胡家烧鸡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胡志雁、二界沟排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兴华两人。
对话文物,印证地区文明脉络
就地域而言,非遗与文物古迹有着必然的联系,甚至交叉重叠。与盘锦非物质文化遗产关联密切的文物古迹,呈现几种特征:一是佐证历史渊源。辽金元时期的“窑地遗址”3处,证明本地陶瓷制作历史。“永顺泉旧址”为中华老字号永顺泉的旧门楼,亦是传统烧锅酒酿造技艺的实物证明;二是文化空间延续。明清时期的“二界沟渔码头遗址”,验证渔雁文化的历史传承,其中渔码头遗址至今仍在使用,成为典型的渔雁文化空间。田庄台关帝庙旧址、望海观旧址、清真寺旧址、娘娘庙旧址现今仍举行庙会、放河灯等民俗活动;三是民间文学的载体。如驾掌寺遗址等,当地流传有历史人物轶事、地名来源、传说等诸多民间文学,与遗址相呼应;四是非遗实物兼具文物属性。在非遗传承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众多实物,如老牌匾、医书典籍、刺绣作品、老工具等等,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文化群落,生态文明重要组成
辽河口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呈现着滨海者、临河者、内陆者三足鼎立的人文生态局面。盘锦市现有35项市级非遗分布在大辽河右岸及辽东湾湾底儿,占比为78%,其中国家级非遗两项,省级非遗五项,展现出滨海湿地文化特征,是辽河口文化生态的生动体现。
滨海者,出海捕捞。辽东湾浅水薄滩,温度适宜。丰富的藻类资源,给鱼虾提供了天然的饵料,吸引鱼虾迴游至此,甩籽产卵,摄食繁衍。加之这里冬季结冰、休渔期较长,渔民采取迁徙式生产方式来此捕捞。打鱼人顺着沿海的水陆边缘,追寻着迴游的鱼群和泥质的滩涂,捕鱼捞虾,挖蛤采螺,至今仍有迁徙游走的“渔雁”在辽东湾开展捕捞活动。作为千百年来从事迁徙渔捞这一特殊生计群体,“渔雁”们或迁徙、或定居,他们所承载的原始渔猎文化也在当地传承开来。他们所携带的文化形式,与当地渔民的生产、生活、习俗传统以及渔船网具等捕捞工具的发明创造相生相伴,密切关联,形成质朴、粗犷、杂糅的非遗文化群落,并自成一体。
临河者,往来贸易。田庄台是早于营口的辽河航运码头,被清政府称为“商贾辐辏之地”,亦是本境较早的文化发祥地。根据嵩兴寺碑文记载,田庄台庙宇可保守推断到明朝隆庆年间。伊斯兰、基督教、天主教、道教、佛教在这里共存共生,素有“八庙一寺,五教共存”之说。在600年的历史中,田庄台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了传承,并在岁月的积淀下凝结成了一串串鲜活的历史元素和文化符号,含着丰富的多地区文明,地域文化具有“水运商贸”为主题的鲜明特征。
内陆者,“涝捕渔虾旱晒盐,风调雨顺种庄田”。内陆文明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后因战乱等原因发育缓慢,至明代,形成戍边文化体系。清朝中期随着辽河通航,向多元化发展,丰富的渔业、盐卤、苇草等自然资源吸引大量移民涌入,各地文化相融于此。先人往往会“择高而立、枕水而居”“无山多水、岗坨繁多”的地貌环境,使得这里渐成村落。自然环境大多有水系环绕的特点,“水、土地、资源、人”形成了独立并立体的生态圈,呈现出融合的非遗群落特征。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