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有生之年,每年‘九一八’纪念日期间,我都会尽最大努力向博物馆无偿捐赠一些我的收藏。”2001年9月18日,沈阳知名收藏家、沈阳晚报文史顾问詹洪阁通过媒体作出承诺。此后至今,詹洪阁每年都在兑现他的承诺,自1994年开始已23次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无偿捐赠文物史料。
历史不应以情绪传承,历史需要真相传递。9月17日,在“九一八事变”87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詹洪阁首次公开日本关东军在事变后空中拍摄的北大营全景图。
事变后北大营的全景图
“弹痕”累累的残历碑,矗立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广场上,日历翻展定格在1931年9月18日。9月17日,詹洪阁向记者首次公开日军在事变后空中拍摄的北大营全景图。
“这张珍贵的航拍照片是从日本关东军制作的写真画册中找到的,从拍摄时间上看,这张照片拍摄于‘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久,拍摄的目的是为了炫耀功绩,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南满铁路和北大营的营房。”詹洪阁介绍,除了拍照留念之外,为了炫耀战功,日军还专门谱写出了一首歌曲,歌曲的名字就叫做《北大营》。
沈阳民间收藏家的坚守
“在我的有生之年,每年‘九一八’纪念日期间,我都会尽最大努力向博物馆无偿捐赠一些我的收藏。”2001年9月18日,詹洪阁通过媒体作出承诺。
此后至今,詹洪阁每年都在兑现他的承诺,累计23次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无偿捐赠文物史料超百件。其中,一张1931年由日本战地记者拍摄的“新国六三”的墓地原版照片,证明东北军并不是没放一枪一炮就把沈阳城拱手相让。以时任东北军独立第7旅620团团长王铁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毅然违抗上级“不抵抗”的军令,打响了抗日战争第一枪。
“有些珍藏,在我自己手里,只有我一个人或者身边很少的人可以看到。其实,无论是文物还是文献史料,它最大的价值就是让更多人看到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文物或文献史料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之所以无偿捐赠,也是出于这个考虑,是为了让这些史料文献等得到更好的利用。”詹洪阁说。
“对于当时的承诺,你后悔吗?”面对记者的发问,詹洪阁说:“不后悔。用我的收藏,为国家、为社会做点贡献,尽点义务,对我个人来说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是一种义务。十余年来,我都兑现了当年的承诺,但毕竟人生路还很长,在我的有生之年,我会尽最大努力完成我的承诺。”
三张门票诠释“九一八”情结
都说詹洪阁很忙,作为沈阳知名收藏家,他的淘宝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但也有人说想见他很容易,因为每年的9月18日,只要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溜达一圈,肯定会与他不期而遇。
谈到自己与“九一八”的情结,詹洪阁向记者展示了三张意义非凡的门票。
“一张是‘九一八事变’陈列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前身)开馆首日卖出的第一张门票,票面上有时任馆长李惠春的签名。第二张是经过改扩建升级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后面向公众卖出的第一张门票,票面上有时任馆长初兴佳的签名。为了买到第一张门票,我早上6点就来到了博物馆门前。第三张则是博物馆在2006年卖出的最后一张门票,票面上有时任馆长井晓光的签名。从2007年1月1日起,博物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詹洪阁介绍,尽管这三张门票的票面价值才几十元,但却记录了他20余年来的奉献之路。而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朝一日以民间收藏家或“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贡献者的身份成为“九一八”撞钟手。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高级记者 白昕 文并摄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