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飞:车工“多面手”
他叫孙飞,是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车工,所在车间主要生产飞机装配用的工艺装备,具体包括飞机装配工装、标准工装和各种模具等。
1996年,他以车工中级工的身份毕业,分配到沈飞公司工作。进厂以后,他努力跟着师傅学技能,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生产中,又学会了多种机床操作技能,包括车床、镗床、刨床、钻床等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技巧,这些技能使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多面手”。。
2000年,他开始接触公司和省市的技能比赛,通过技能比赛,他更加认清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就是要做一名行业最好的技工。为此,他利用大量的时间练习操作技术和磨刀技术,同时也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把学校的专业技术课程又重新钻研了一遍,并取得了成人本科学历,通过不断的刻苦努力,也借助公司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视,短短六年时间,他由一名中级工晋升为高级技师。
通过在技能比赛和实际生产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能,他收获了无数荣誉和奖项。然后,取得成绩后的他,更肩负的责任重大,为了不辜负公司和国家的培养和信任,他首先将自己的技能发挥在了日常的工作生产活动中,极大地提高了零件质量和飞机装配精度。他还将技能比赛和实际生产中总结出的经验编辑成了一套车工操作方法,此方法在行业内进行了广泛的推广,并通过“技能强国”等网络直播课的形式,使更多渴望学习机械加工技能的人受益。
“孙飞从来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一次,孙飞看到一个闲置的经济型数控车床。“这么好的床子不用就浪费了。”他找出设备说明书,自己看不懂就请教他人,本单位没有会的,就去其他单位请教。懂车床的师傅被他的诚心所打动,教授了很多原理和结构。孙飞心里有底了,反复琢磨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车床设置的参考点有个定位块离床子太远了,他就自己反复地调、不断试验,终于有一天能对上刀了。继续钻研后,孙飞用上自制的刀套、刀杆、千斤顶、垫铁、螺栓、压板等,终于使机床正常加工了。孙飞并未就此满足,他又和工友们一道将自己的奇思妙招运用到坐标镗床。他把数控车床的功能开发和普通车床的升级换代固化成生产工艺方法,提高了工装整体制造的精度。
作为一名产业工人,他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在型号攻坚中建功立业,在技术创新上施展本领,把自己的贡献融入到企业进步和国家发展上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孙飞永不止步。
孙明:善“打仗”的车工班长
孙明从学生时代就是一个地道的航空发烧友,2001年从技校毕业后,他进入沈飞公司,从事车工工作。他认真学习每个操作细节,虚心求教,反复思考,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很快便投入生产中。工作中,他勤学苦练、刻苦钻研,实际操作技能突飞猛进,从刚到十七厂时的初级工,一路成长为厂里的业务骨干,如今,他已成为航空工业沈飞十七厂探头单元车工班班长。
善打“攻坚战”
在一个个型号攻坚的主战场,总会看到孙明忙碌的身影。在工作中,他善于发挥技术潜能,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完成各项生产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由于技能全面,工作刻苦,工段很多急、难、重的硬骨头都由他来完成。他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工作也为生产赢得了许多宝贵的时间。
某型号生产中,厂里接到了大量的管接头零件加工任务,以前这些零件都是在普通设备上加工,加工周期长,产品质量差,成为厂里的大难题。厂领导找到了他,让他研究通用高效的数控加工方案。通过反复攻关,他研究出了一套拉杆机构,成功在数控机床上加工出此类零件,使生产效率提高70%。此方式在本厂40余项接头零件中均可使用,年均能为厂里节省工时开支100多万元。
专啃“硬骨头”
在领导和同事眼中,孙明就是解决难题的高手。每次遇到难活、急活,工段长总要把它交给孙明,而他每次都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任务。如今,厂里有很多关键产品的最后一道工序必须要由孙明来完成。
在某型号研制过程中,有一类球台类零件,由于结构特殊加工精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如果不能及时加工出合格的产品将直接影响到型号研制进展。大家都憋着一口气,一定要啃下这个硬骨头。这让孙明动起了脑筋,整天琢磨着改进方法,如何设计一套专用球类加工夹具快速装夹定位及快速找正。说干就干,从画图纸、做零件到装配、调试,经过十多次反复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如今,使用这个工装,以往需要30分钟找正任务,现在只需要2分钟即可完成,提高生产效率15倍,且加工过程定位准确,加工精度高,完全满足了设计要求,使这道难题顺利破解。
就是靠着这股创新的劲头,几年来,孙明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设计并制造30多项专用工装,改进工艺方法50余项,提出生产窍门100余项,申报技术革新项目近10项。通过他的不断创新,提高了产品加工质量及加工效率,为厂里节约资金数百万元。
着力“传帮带”
他是车工赶超的标杆,是员工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班长,他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为了营造和谐的“比、学、赶、帮、超”竞争氛围,他就和班组成员们共同学习专业知识、制度文件,不断提高班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强调在工作中牢固树立刻板、较真的工作作风,带领班组成员共同创造高效的工作和优质的产品。班组成员也愿意将工作中遇到的质量问题讲出来,深刻分析原因,提醒成员注意,避免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当班组成员遇到难题时,都愿意找他商量。为了作好“传、帮、带”,他针对年轻人的特点,有的放矢对年轻员工进行培训。为了加强班组成员质量意识,邀请公司劳动模范、公司技术专家等先进人物为班组成员授课。在传授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督促班组成员在生产工作中,一定要严把质量关,质量是航空人的生命。
在孙明的带动下,班组成员屡创佳绩,班组也被誉为“高手团队”。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目的,孙明班全年计划工作任务完成项数2127项、全年人均工时4320小时、年度无质量问题出现。孙明更是将优良品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从未出现过任何一次产品超差问题。
孙明就是这样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着、拼搏着、奉献着。他是生产骨干、是攻坚先锋、是学习榜样、更是同事们的良师益友。为了梦想,他用青春践行着拼搏、用智慧开启着创新、用诚信履行着职责,用一腔热血助推着航空事业的腾飞。
孙志强:“爱解题”的“老师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孙志强有一股子勤奋好学的韧劲和苦于专研的拼劲,他今年虽然只有32岁,确已是别人眼中的“老师傅”。作为航空工业沈飞总装厂机械班的一名飞机装配工,他的工作好比飞机制造的神经外科医生和循环内科大夫,一旦哪根电缆短路、导管堵塞,就会直接威胁飞行员和飞机的安全。每当看到自己参与制造的战鹰从辽宁舰上神勇起降,孙志强总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宝剑锋从磨砺出
2009年秋天,孙志强以辽宁省优秀毕业生和学校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沈飞公司员工,当时乐得全家人合不拢嘴。他想:他这个农村孩子能成为大国企的一员,太不容易了,他一定珍惜机会好好干,做新时代的能工巧匠。打那以后,他就一门心思学技术练技能。白天在单位学习时间很有限,就干脆把自家的北晾台改建成学习工作室,专门用来学理论练手艺。小伙伴们约他打球、郊游、聚会,都被他一次次谢绝,伙伴们说他 “走火入魔了”,他听了一笑了之。同期上班的小伙伴花光了工资,还要向父母要钱,而孙志强不仅能从刚上班每个月1100元的工资里省出100元钱孝敬父母,还能再省出200元钱买专业技术书籍,书店买不到的就去网吧下载,再到复印社打印,然后就如饥似渴地学习,直到今天,孙志强每个月还要用十分之一的工资买学习充电用的各种书籍。就是凭借这股韧劲,他先后在沈飞公司、沈阳市、辽宁省和全国技能大赛中夺得第一名。书本学习和大赛学习不仅让我眼界大开,还让我的技能如虎添翼,为后来的工作储备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学以致用展才华
“祖国要强大,东北要振兴,辽宁要发展,我们这一代产业工人正赶上干事创业的好时代。我是家乡人,我们不干谁干?我们不行谁行?”孙志强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常言道:车工怕车杆、钳工怕钻眼、铣工怕铣扁。他们飞机装配工最怕飞机仓内遗留多余物。由于飞机装配过程涉及成千上万个元器件、零部件,绝大部分操作空间只能容一个人蜷缩着工作,总免不了小米粒大的保险丝头遗落在机仓,数万个这样的“小家伙”用常规的方法和工具很难清理干净。为了解决这个老大难,厂里也想了好多办法,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还有一些特殊工作区域鞭长莫及,一旦出现问题,不仅影响飞机的实战性能,甚至会发生机毁人亡事故,几十年来,这个棘手问题一直困惑着大家。
看到领导和工友们焦急、无奈的表情,孙志强心急如焚,暗下决心:一定铲除这个拦路虎!可是,决心好下事难办。面对千头万绪的电缆和导管,让他感到无从下手。“手巧不如家什妙”这句话让他茅塞顿开,为啥不从每个工友干活用的夹剪上找突破呢?说干就干。孙志强仔细观察了60多个工友的操作过程,又和10多位老师傅沟通交流,大家期盼的心情和话语激励着他。他先后采取“胶布粘接”“油膏粘接”“黑胶皮粘接”“白橡胶粘接”的方法,经过3年多、近百次的试验和改进,最终将普通的克丝钳子改制成专用的“小神器”,杜绝了“沉渣”遗落在机仓内。小试牛刀成功的喜悦,让他尝到了创新的甜头。10年来,孙志强总结各种型号飞机的安装调试先进方法100余项,提炼安装调试讲义7万多字,绘制“零误差装配简图”150多张,梳理工艺流程1000多工步,提出技术改革建议50多条。累计排除飞机安装、调试故障1000余条,发明、设计了工具工装20余项,这些工具工装和建议方法正在航空武器装备制造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精忠报国正当时
飞机某系统通电调试一直是一个老大难。一次,一个从未发生的故障让生产被迫停工,公司上下和客户代表心急如焚。按照常规,需要把飞机安装好的电缆和元器件拆卸测试,费人费力不说,一旦耽误工期,就无法向部队交待,更无法向祖国交待。
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孙志强挺身而出高声说:我来!很多人投来质疑的目光。对此,他全然不顾,专心致志查图纸、摸原理、用仪表测试,经过大海捞针般的排查,发现是一个电缆插头虚连。正在大家为故障排除松一口气的时候,另一侧信号又发出故障报警,大家的心又悬了起来。他冷静观察,大胆采用“双向鉴别排查法”,经过两个昼夜连续奋战全面排查,最终排除故障。大家情不自禁地互相击掌庆贺,有人说“工匠就是不简单!”,也有人说“关键时刻还得靠劳模啊!”后来,孙志强又趁热打铁,经过5个多月,30多次的试验和改进,最终研制出排故设备,让拦路虎不再发威。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对他所做的一切,组织上给与肯定,先后授予他60多项荣誉。他感到,这既是荣誉,更是责任,这将激励他在家乡辽宁的振兴发展中,发挥劳模和工匠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榜样引领作用,当先锋打头阵,争当无愧于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强国工匠!
(来源:大赛组委会办公室)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