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芬芳,根在文明沃土。
今年5月,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发布了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我省24所学校上榜,27所往届全国文明校园经复查继续保留该称号。至此,我省共有全国文明校园51所、省级文明校园878所。
建一座文明校园,铸造一个培养人的熔炉,造就一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的二十大以来,我省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文明校园创建“六个好”为标准,扎实推进全国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全面提高办学治校整体水平,让文明之花在校园四季常开、文明新风伴学子远航。
培根铸魂 夯实文明之基
“我们绝不能忘记幸福的来之不易,要厚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前不久,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学生参观“丰碑——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战历史贡献主题展”,让学生们深受触动。这个暑假,辽宁大学还将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组织学生从沈阳出发,重走抗联路,前往宽甸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等地的抗联遗址,循着东北抗联将士的足迹,重温历史,缅怀先烈。
理想为炬,信仰铸魂。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我省坚持把文明校园创建纳入工作全局,牢牢把握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方向,出台《辽宁省文明校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持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让红色基因、传统美德在青少年心中扎根。抚顺用好“雷锋班”“雷锋小学”等红色资源,通过故事分享、志愿服务,让雷锋精神浸润童心。朝阳深挖赵尚志将军事迹,开展“尚志将军故事我来讲”等活动,厚植学生爱国情怀。阜新以劳动体验为载体,组织未成年人参与田间劳作、社区服务,在实践中体悟勤劳友善,养成良好品德。
一堂堂思政“金课”激励青少年向上向善,一座座文明校园以环境育人润物无声,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涵养学生优良品格……
6月24日,一场特殊的音乐会在沈阳师范大学星海音乐厅唱响,这是2025届毕业生离开母校前的最后一堂思政课。《我的祖国》《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春风十万里》……分别时刻,学校将经典曲目精心编排,以乐为媒、以情动人,期许即将离校的沈师学子从中汲取力量,在广阔天地书写青春华章。
“将思想道德建设好”是文明校园创建的重要内容。全省大中小学不断创新举措、丰富载体,利用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东北抗联精神等,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不断完善“理论+实践”思政教育体系,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让主旋律、正能量始终在校园占据主导、成为主流。
文化沁润 绘就文明底色
春天为菜地浇水施肥,夏天在果树下写生,秋天品尝劳动果实……盘锦市魏书生中学(盘锦市辽东湾实验中学)的果园和菜园,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天地,也是校内劳动实践基地。育苗、栽种、施肥、收获,孩子们挥洒汗水忙得不亦乐乎。
一校一景皆育人,一言一行展新风。创建文明校园是全面提高办学治校整体水平、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系统工程。“文明”是校园的无声课程,走廊里醒目的文明标语、教室内张贴的经典诗篇、操场上公益海报与丰富的实践活动相映成趣,我省各校将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与书香校园、美丽校园建设结合起来,让文化基因渗透校园各处,贯穿教学日常。
“老师说,文明校园不是口号,是同学们弯腰拾起纸屑的瞬间,也是和老师相遇时的点头微笑。”葫芦岛兴城市南一小学四年级学生曹美曦说,校园里几乎随处可见的文明标语,时刻提醒同学们要做文明小卫士。
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活动多彩、师生文明有礼,各地大中小学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大连市10万小志愿者接力学雷锋,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40万小时;营口市在网络平台刊播关爱未成年人主题微视频、微电影,点击量突破40.2万,温暖在指尖流转;鞍山市组织未成年人开展文化体育、社会实践等活动1万余场,在街道(乡镇)共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214座,点亮童心。
全员参与、全域覆盖、全程推进,随着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不断深入,文明之花正在美丽校园精彩盛放。
(辽宁日报 记者 王月 任梓溪)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