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区津桥街道荣乐社区有一个被人们称为“盲人大院”的特殊小区,居住着116名一级盲残居民。在这里,63岁的王建一如同一束温暖的火炬,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让这个特殊小区充满了人间温情。她的电话成了盲残居民的“24小时求助热线”,她的善举带动了整个社区形成了互助互爱、向上向善的时代新风,让“盲人大院”成为远近闻名的爱心地标。
王建一家的对门儿,住着71岁的盲残老人李忠荣和患有重症肌无力的14岁孙子小桐。一个寒冬的深夜,李忠荣突发心脏病摔倒在地。王建一听到声响立刻冲进屋内,一边拨打120,一边让李忠荣的丈夫翻出速效救心丸喂老人服下。等120救护车赶到时,王建一已用棉被将老人裹好,并联系社区开通绿色通道。在医院急诊室,她为老人垫付了押金,整夜守在病床前,直到李忠荣转危为安。一次,李忠荣的孙子小桐意外摔伤导致腿骨骨折,王建一不顾自己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硬是顶着眩晕和爱人轮流在医院陪护。她用保温桶带来排骨汤,一勺勺喂给孩子;怕孩子躺久了生褥疮,每隔两小时就帮他翻身按摩。出院那天,小桐搂着王建一哭着说:“王姨,谢谢您!”
在荣乐社区“盲人大院”,王建一不仅是盲人的“守护者”,更是盲人居民心目中的“定心丸”。由于长期处于失明状态,许多盲残老人对周围的人充满了戒备,甚至不信任自家亲属,却唯独对王建一敞开心扉,毫无设防。每月的退休金发放日,王建一便会挨个陪他们去银行。78岁的赵大爷曾因误信“保健品推销”险些被骗,从此对谁都充满警惕,却把工资卡交给王建一保管。“建一在,我放心!”这种超越血缘关系的信任,让王建一既感动又觉得责任重大。为此,她专门准备了一个记账本,每一笔支出都详细记录,一分一厘也不马虎。
王建一的善行义举,悄然影响着身边人。她的儿子看到母亲为盲人居民奔波的身影后,主动提出利用专业技能帮助大院里的残疾人。他通过自学盲人手机的使用方法,义务帮盲人修手机、电脑。每次修好后,他一遍遍讲解使用方法,直到盲人们完全掌握为止。“孩子啊,你比我的亲孙子还有耐心啊!”面对老人们竖起的大拇指,王建一的儿子笑着说:“我妈常说,盲人爷爷奶奶的眼睛看不见,但心里亮堂着呢。咱们得对得起这份信任。”
日常接触中,王建一发现大院里的盲残居民特别喜欢唱歌,便组建了残疾人合唱团,通过举办文艺活动丰富残疾人的文化生活。在沈阳市残联举办的红歌会中,参加比赛的社区盲人合唱队队员平均年龄66岁,虽然没有指挥,但他们演唱的《歌唱祖国》征服了现场所有的评委,一举夺得沈阳市残疾人红歌赛一等奖。回到社区,几位盲残大爷、大娘争先恐后向社区书记汇报:“没有咱大院的‘义务主任’王建一,就没有咱今天的一等奖。这奖杯应该属于她啊!”
面对赞誉,王建一笑着说:“我不过是做了该做的事。只要大家需要,我愿一直当他们的‘眼睛’。”王建一的儿子则说:“妈妈教会我,真正的善良不是施舍,而是蹲下身来,用平等的心去理解他人。”
(沈阳日报特约记者 吕良德)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