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修订后,于2025年8月1日起施行。
《条例》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以落实“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关决策部署为核心主线,更加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全力建设科技强市、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服务沈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支撑。
随着《条例》深入实施,全市各行各业创新主体均将从中获得推动自身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制度性支撑。
强化《条例》领航作用 营造优质创新生态
7月30日,记者向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了解到,修订后的《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配套衔接,凝练、固化了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经验成果,内容科学合理、丰富充实。《条例》共设立了十二章,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围绕“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链,构建了全链条创新体系,强化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科技创新、科技金融、区域创新与开放合作及监督管理等方面内容,对科技创新工作作出了全面规范和指引。
《条例》增设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专章,提出统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和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根据重点产业领域发展需要建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技术创新体系,支持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企业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重点产业、社会公益及前沿技术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将有力强化产业创新科技供给。
《条例》增设科技成果转化专章,明确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支持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鼓励采取“先使用后付费”方式许可中小微企业使用科技成果等,为进一步深化我市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提供了制度依据。
《条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及高等学校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扶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等,促进企业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条例》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保障等各项制度,突出支持培养青年人才等,同时建立尽职免责机制,为科研人员提供心无旁骛、潜心科研的良好环境,激励科研人员投身科技进步事业。
《条例》施行后,市科技局将加强宣传培训,强化《条例》对科技创新的指导、领航作用,营造良好法治氛围,打造优质创新生态。将针对我市科技创新需求,在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制定完善配套措施,确保《条例》各项要求尽快落实落地,推动我市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
高校转化科技成果更有动力、更有底气
7月25日,沈阳理工大学教授、科技处处长、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主任姜月秋说:“《条例》为我们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更为充足的动力和底气,将对学校科技创新事业发展起到更大助推作用。”
姜月秋在信息网络与信息处理等科研领域取得多项突出成果,曾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兴辽英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辽宁省“学术头雁”。她兼具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工作者双重角色,对如何能够更好地调动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做好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有着清晰认识和切身体会。
姜月秋介绍,沈阳理工大学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我们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办法,在落实科技成果持有人、科研团队不低于70%的转化收益政策的基础上,提高了转化收益比例,配套了更优惠、更有促进作用的措施。”同时,学校为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设立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在绩效考核等诸多方面调动、提升广大教师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五技”合同成交额呈现逐年上升态势。
姜月秋表示,学校将以《条例》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改革,持续破解“不敢转”“不想转”“不能转”难题,加速教师科研成果从实验室、档案柜、论文里,走到企业的生产场景里,为加速辽沈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为加快能力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7月28日,辽宁辽河实验室副主任李栋表示,《条例》支持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等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重点产业、社会公益和前沿技术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辽宁辽河实验室进一步明晰了发展方向,将为实验室加快能力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李栋介绍,辽宁辽河实验室是辽宁省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聚焦未来工业互联网、高端制造装备与自动化系统等研究方向,助力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升级改造和原材料行业绿色转型发展。实验室支持的一批装备研制成果陆续向省内用户完成交付,系列化水导激光加工装备支撑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在国内率先实现航空发动机涡轮外环材料选用突破,离心压缩机转子主轴与叶轮精密装配线支撑沈鼓集团在国内首次实现主轴与叶轮装配模式突破,大幅提升装配一致性。
李栋认为,《条例》通过支持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跨领域协同攻关、加速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将进一步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辽宁辽河实验室将以“1个核心+3类平台”为框架,聚焦项目成果转化,通过整合前沿技术研究平台、企业共建中试平台和重点实验室群平台,推动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和重大科技攻关专项落地开花。
科技金融为企业插上腾飞翅膀
辽宁冷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成立的企业,主要从事高性能热电材料和微型半导体控温芯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成立仅3年多时间,已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辽宁省雏鹰企业和辽宁省种子独角兽企业。7月28日,辽宁冷芯董事长助理吴佩伦表示,《条例》的施行,尤其是科技金融方面相关内容,将进一步赋能企业快速发展。
吴佩伦介绍,企业目前获得的订单总额已是2024年的三倍。为迎接潜在的发展机遇,企业仍需要相当大的资金来进行技术和产品的迭代以及生产线的升级,融资需求十分旺盛和迫切。《条例》明确,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拓展融资渠道。这就为辽宁冷芯依托政府资源、拓宽融资渠道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可行性,未来可助力辽宁冷芯吸引更多社会资本。
吴佩伦表示,辽宁冷芯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开展产品和技术迭代;升级改造生产线,继续放大产能;大力挖掘目标客户,提升市场占有率。“我们相信,有了《条例》的赋能,有了政府主导的产学研合作,辽宁冷芯一定会为沈阳市完善半导体产业链,推进沈阳市创新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青年科技人才干劲更足
作为铁西区“6+2+1”重点平台博士引进项目引进的人才,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化工新材料所功能材料研究室材料改性专题组长、高级研究员曹增文近日表示,沈阳市、沈阳化工院打造了优质的人才生态,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曹增文介绍,面对高分子材料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的产业链短板,沈阳化工院成立中国中化化工过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锚定国家战略性产业需求,构建协同发展的创新体系和研发模式,助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沈阳化工院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完整的“研、产、用”研发平台,并为其项目立项、成果中试提供支持。
“《条例》提出把青年科技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总体部署,建立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并在保障措施中明确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这充分展示了沈阳市对青年科技人才的信任和支持。现在,我的干劲更足了。”曹增文表示,在宽松的科研氛围内,青年科技人才更要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发展需要不懈攻关,做好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产业快速发展。下一步要在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及应用研发领域,针对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材料需求,开发高性能聚碳酸酯、尼龙、聚芳醚酮等高端专用材料产品,有效支撑辽沈地区化工产业升级和发展。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岳雨)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