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承载着地区的历史记忆、生活智慧与文化根脉。沈阳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民族文化,孕育出了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沈阳市深入践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持续深化非遗保护系统性工作,形成了活态化传承发展格局,为擦亮沈阳文旅金字招牌注入了持久动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更加独特的光彩。
丰厚资源形成完备非遗名录体系
从口头的、无形的、活态的到“看得到、摸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一道亮丽的文化新风景。
沈阳市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通过建立制度、组建队伍、设立经费,建立规划与管理双重制度保障。2023年,市群众艺术馆加挂市非遗保护中心牌子,同时建立市非遗保护专家库及咨询评审机制,不定期对区、县非遗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实现非遗专业人员保障。
自2007年起,沈阳全面开展非遗调查工作,深入街巷、村屯,挖掘、整理散落民间的非遗技艺。截至目前,沈阳共公布九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达260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40个、市级209个。国家级项目数位居东北副省级城市之首,省级项目数在我省各市中排名第一(占全省的18%),涵盖非遗传统美术、技艺、医药等十大门类,形成完备非遗名录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才是关键。截至目前,沈阳共公布七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246名,其中,国家级11名、省级45名、市级190名,基本形成种类齐全、技艺水平较高的传承人队伍。2024年,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传承人张仲发等17人被确定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率达94%,使沈阳市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增加59%。2025年,北市摔跤传承人关贵林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填补了沈阳市国家级传统体育代表性传承人的空白。
五年千场活动促进非遗传承传播
“在‘家门口’就能与这么多非遗技艺亲密接触,特别幸福。”这是市民们参加非遗活动时发自肺腑的感受。
近年来,沈阳市通过举办大型活动,不断提升非遗知名度,截至目前已累计举办十届“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连续三年承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辽宁省非遗宣传展示主场城市活动。上述活动累计选调近千个非遗项目,参与人员逾百万人次。例如,第九、十届博览会参与人数分别为22.78万人次和20.9万人次,央视《新闻联播》等节目予以报道。2025年遗产日非遗主场城市活动,充分展示沈阳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果。
为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创新开展各种“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沈阳市全力探索“非遗在社区”“沈阳经验”。近5年来,全市累计开展传习活动近千场(次),服务群众逾百万人次。工作过程中,不断探索社区非遗“进”的途径、“在”的模式、“活”的生态,总结出“强化思想引领、坚持活态传承、推动创新创业、深化共建共享”的“沈阳经验”,厚植“非遗在社区”土壤,在2024年省文旅厅主办的辽宁省“非遗在社区”“沈阳经验”交流会上,面向全省推广。
以非遗技艺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
非遗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如今,沈阳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辽菜传统烹饪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被文旅部认定为辽宁省两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之一。沈阳已完成35个非遗工坊的创建。在全省率先实现各区、县(市)全覆盖。在省文旅厅举办的“非遗工坊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现场会”上,沈阳市作为全省唯一的市级文旅部门代表,介绍了非遗工坊建设与助力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沈阳胡魁章制笔工艺等3个非遗工坊入选首批省级非遗工坊,康福老月饼“名月寄深情,圆梦百千家”等3个案例入选省级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省级工坊数及典型案例数均位居辽宁省各市第一。
通过非遗赋能传统商业空间,使传统文化资源与商业新体验有机融合,打造沈阳“非遗+商业+旅游”创新模式。在传统七夕佳节举办“沈阳非遗奇妙夜”活动,带动三台子万象汇实现客流6.3万人次,日销售额达1170万;打造沈阳首个非遗街区—大悦城城市非遗街区,端午期间带动大悦城实现客流50.3万人次,销售额达4520万元,新华社播发《沈阳首个非遗街区开街 文旅新业态激活经济新动能》报道;老龙口白酒传统酿造技艺等两个非遗体验基地入选辽宁省“非遗体验基地优秀案例”名单,沈阳市数量位居我省各市第一;“一方技艺 一城烟火”沈阳方城非遗之旅入选省非遗旅游线路。
持续打造非遗保护“沈阳经验”
近年来,沈阳市把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作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文化内涵、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措施,尽管硕果累累,依旧任重道远。“十五五”期间,沈阳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着力构建非遗系统性保护体系,打造非遗保护“沈阳经验”。
开展沈阳市第十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认定工作。做好“国六”“省八”级项目申报工作,进一步确立沈阳市在非遗资源总量上的领先地位,夯实传承发展根基。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常态化机制基础上,持续探索非遗在社区的实践新路径,升级社区传承载体功能。培育社区特色非遗品牌,推动非遗保护从专业领域向大众生活深度渗透,进一步打造“非遗在社区”“沈阳经验”。
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举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打造沈阳市非遗成果展示交流平台。同时,在传统节日、假期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展演活动,丰富市民游客文化生活,赋能旅游发展,培育非遗消费新场景。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盖云飞)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