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辽宁频道>>沈阳
沈阳方城耳朵眼胡同焕新“开街”

2025-09-06 06:47:20    来源:沈阳日报 分享到:

焕然一新的耳朵眼胡同。张晶摄

  灰砖黛瓦映晨光,老巷新声诉古今。9月5日,有着百年历史的沈阳方城耳朵眼胡同褪去旧颜、焕发新彩——经过数月改造,这条因“窄如耳道”而得名的老胡同正式开街。当天,“百工坊——非遗传承工匠之家”也同步落户在这条胡同。部分沈阳工匠、沈阳青年工匠、技术工人和市区工会干部齐聚巷内,在青砖小路上,共同见证老胡同与非遗的“双向奔赴”。

从“窄巷记忆”到“工匠地标”

  阳光密密地洒播在窄窄的胡同,形成斑驳的树影。偶有漫步的路人,伴着扣击石砖的脆音,仿佛在和这座拥有古老历史的城市交谈。如果想找寻一座城市的历史,逛一逛那富有故事的老胡同是最好不过的选择。

  “作为沈阳人,我们小时候特别爱钻这条胡同。一米多宽,抬头只能看见一线天,老辈人都叫它‘耳朵眼’!”沈阳市著名的文化学者、沈河区文旅产业协会会长张超告诉记者,耳朵眼胡同位于沈阳方城核心区,紧邻中街商圈,始建于清末民初,因街巷狭窄、形似人耳耳道而得名。

  百年间,这里曾是小商贩云集的便民巷,也承载着几代沈阳人的市井记忆。随着方城改造升级,这条沉寂多年的老胡同迎来“重生”——在保留灰砖、黛瓦、木窗等传统风貌的基础上,通过墙面修复、管线入地、景观重塑,既留住了“老沈阳味儿”,又增添了文化新内涵。

  此次开街恰逢首个“沈阳工匠日”刚刚设立,沈河区总工会与沈阳盛京头条胡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顺势携手,将“工匠精神”注入老巷肌理。“我们要让老胡同不再是静态的‘历史标本’,而是成为活态的非遗传承阵地。”沈河区总工会领导表示,改造后的耳朵眼胡同,通过场景重塑、新兴业态植入、高科技数字展示等手段,串联周边街巷,活化区域空间,打造集便民服务、非遗传承、文化展示多种形态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活”的非遗传承街区,形成“一巷一特色、一街一主题”的文旅集群。

开街现场非遗展演吸睛

  “百工坊——非遗传承工匠之家”也于当日正式揭牌,标志着承载着非遗传承与工匠创新的文化空间正式启用。

  揭牌仪式后,巷内的非遗展演瞬间点燃现场气氛。在“百工坊——非遗传承工匠之家”核心区域,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了木雕、剪纸、满族刺绣等技艺,精湛的手艺让大家纷纷驻足赞叹。

  市民和游客沿着胡同前行,老沈阳的街巷风貌扑面而来,灰砖黛瓦、古朴门窗,处处透露着历史的厚重感。传统手作店铺、非遗文创展位依次排开,从老沈阳传统小吃到非遗技艺和文创产品,精致还原了老店铺样貌,成为“打卡热点”,生动再现了老沈阳四平街的繁华景象。

  在沈阳李氏糖人制作工坊内,沈阳李氏糖人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李凤艳正在制作糖人。她特意制作了“沈阳工匠”标识,“这是我向‘沈阳工匠日’表达的敬意,非常感谢市总工会和沈河区总工会,让我们在耳朵眼胡同‘百工坊’中有了一席之地,我非常愿意用我们的技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游客了解我们沈阳的文化。”

工匠座谈共话传承

老手艺遇上“新玩法”

  开街仪式后,一场特殊的“工匠座谈会”在“百工坊——非遗传承工匠之家”内举行。多位沈阳工匠及沈阳青年工匠齐聚一堂,通过深入交流与互动,激发创新灵感,探讨合作机遇。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技术的交流,更是一场传统与创新的时空对话,传承匠人坚守与创新精神,让工匠精神和非遗融入赋能区域经济新发展。

  未来,“百工坊——非遗传承工匠之家”将成为集“坚守、传承、创新、孵化、培育、输出”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定期举办非遗技艺培训班、工匠沙龙,邀请老工匠带徒传艺;引入3D等技术,展示非遗作品;对接文旅市场,让更多的市民和游客了解非遗作品;让工匠精神在这里扎根,让老手艺接上“时代地气”。

  此次活动不仅为方城增添了新的文化地标与文旅打卡地,更开启了非遗传承与工匠创新协同发展的新篇章。相信随着耳朵眼胡同业态的不断丰富,这里将成为沈阳非遗、工匠精神传承的“新阵地”,老城活力焕新、职工服务的“新窗口”。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张晶 刘东)

责任编辑:张刚

东北新闻网微博

北斗融媒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channel_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