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收官在即
回望这不平凡的五年
沈阳这艘经济航船
在高质量发展的主航道上劈波斩浪
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十四五”时期
沈阳经济社会各领域
改革发展取得哪些重要成果?
砥砺奋进的“十四五”
沈阳硬核答卷来啦!

砥砺奋进的“十四五”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
10月29日召开
“十四五”时期
是沈阳打造幸福教育民生工程
实现突破发展的五年
各类教育迈入
优质协调发展新阶段
多项关键指标全国、全省领先
沈阳教育实现了
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整体水平迈入全国前列

沈阳市教育局副局长崔巍
介绍情况
“十四五”时期,是沈阳打造幸福教育民生工程实现突破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教育系统锚定教育强市建设,以“安全、健康、乐学、成长”的幸福教育为主线,以构建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高标准提升育人质量为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探索,深化改革,奋力推动沈阳教育实现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整体水平昂首迈入全国前列。
一是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
在全省率先实现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覆盖,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工作经验全省推广。建立行业党委管理制度,全市民办中小学校(幼儿园)及校外培训机构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持续开展党建品牌和党建示范校创建,培育市级党建品牌127个,省级党建品牌61个、省级党建工作示范校6所,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强化。
二是立德树人构建新格局。
在全国率先出台促进学生“三个健康”行动方案并全面实施,多措并举提升未成年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全面落实阳光体育两小时,创建国家级体育特色校317所,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近三年提升10个百分点,6所中小学入选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数量位列副省级城市首位。实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干预和跟踪服务制度,在全省率先开展“成长日记”活动,获批省学生心理健康改革试验区。建成市级美育、劳育实践基地50个,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育人模式。建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基地114个、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基地159个,推动时代楷模、劳模、大国工匠等先进人物进校园,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三是质量提升实现新跨越。
各类教育迈入优质协调发展新阶段,多项关键指标全国、全省领先。全市新增学前教育学位3.5万个,普惠率达到90.1%;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毛入学率122.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8个百分点,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首位;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17.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3个百分点;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连续三年保持100%,沈河区在全省率先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实现沈阳市零的突破,督导工作经验案例在全国推广;有9个区县接受省级评估验收,占全市区县总数的69.2%,接受省级评估验收的区县总数居全省首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15%,高于全国水平23.4个百分点;普通高中省级优质学位占比73%,居全省前列。挂牌成立省内第1所、全国第10所孤独症儿童学校,特殊教育实现15年就学全免费,获批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
四是战略服务形成新质效。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和影响力稳步提升,为振兴发展夯实坚强支撑。获批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在省内率先建立职业院校与企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和国际“双元制”培训交流机制,连续三年获得省政府激励表扬。围绕全市21条产业链和10个重点产业集群,动态调整全市中职学校专业,80%的在校生就读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专业,每年向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6万余人。启动综合高中试点,试点范围和招生人数均为全省第一,打破“分流壁垒”。支持驻沈高校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开展“双一流”建设,累计63个学科入选新一轮省“双一流”建设项目,入选学科占全省总数的53%。全面开展幸福教育进社区进村屯,培育市级社区幸福教育课堂点位330个、村屯幸福教育课堂700个,获评国家级、省级“终身学习品牌项目”35个,获评首批全国学习型城市,牡丹社区学习型社区建设经验全国推广,人民日报宣传报道。
五是队伍建设呈现新局面。
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创新教师招聘方式,近三年招聘中小学教师1.4万余名,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专任教师比、师生比均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开展“双名”工程成果展示交流、教师风采展示、主题征文、“为教师亮灯”、走访慰问等系列活动,选树一批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教师典型,培养教育领军人才,获评全国模范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2人、省“最美教师”1人、省教书育人模范3人、“兴辽英才计划”教学名师7人、省领航校长26人,建成名优校长工作坊50个、名优教师工作室100个,评选市级师德标兵40名,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敬师尚学的良好氛围。
六是改革开放迈上新台阶。
作为全国“双减”试点改革城市之一,在全省率先建立校外培训机构信用管理制度、规范办学选树机制,实行网格化综合治理,机构开设监管账户全覆盖,实现全流程监管,《国家“双减”改革每日快报》62次刊发我市工作经验。在东北地区率先开展“名师在线”公益课堂,累计免费服务师生205万人次。获批东北地区首个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实施改革项目309个,形成可推广可复制典型改革经验110余项,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领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典型案例31个,获得国家级改革奖项27个。全市具有招收国际学生资质的普通中小学达到153所,实现区县、学段全覆盖,布局和数量进一步满足对外开放需求。
七是民生关切展现新作为。
“十四五”期间,我市投入资金55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57所,新增公办学位6.2万个;投入资金1.9亿元,新建改扩建和装修改造幼儿园132所;投入资金9.5亿元,改善141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和35所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实施校舍安全长效机制项目380个,新建和翻新足球场138个、篮球场175个、排球场51个。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学位供给能力和办学环境条件得到极大提升。稳步提升校园安全水平,为中小学配备AED、安装地震预警终端,全市学校专职保安员配备率、一键式紧急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达标率100%,完善校园周边安全综合治理联防联动工作机制,校门口建成硬隔离防冲撞设施、交通安全设施。在全省率先完成专门学校改造并招生。连续两年开展教育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今年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了六大专项行动,推出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治理“校园餐”安全管理、教辅材料征订、拒收红包等16个重点举措,全面提升教育社会形象。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率先在省内实现起始年级线上普查报名全覆盖,发放助学资金1.18亿元,不让一名孩子因贫困失学。
“十四五”的征程即将完美收官,沈阳教育以结构完善、发展均衡、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的突破之姿,向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展望未来,面向2035年教育现代化远景目标,全市教育系统将继续坚定不移地锚定“赋能振兴新突破,幸福教育谱新篇”的战略方向,努力让教育成为沈阳振兴蓝图中最温暖的底色、最坚实的根基。我们坚信,教育必将以“幸福”之笔,持续助力沈阳绘就振兴发展的壮丽画卷!
发布会上还回答了
记者提出的相关问题
您刚才提到沈阳市以“安全、健康、乐学、成长”为核心内涵建设幸福教育,请问沈阳市在“乐学”上都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沈阳市教育局副局长崔巍:“安全、健康、乐学、成长”在幸福教育体系建设中构成了一条完整、有机的逻辑链条。安全是底线、健康是基础、成长是目标,乐学则是动力。围绕“乐学”,我们聚焦学生,让学习源于兴趣、成于坚持、终于创造,推动育人模式从“讲授”到“探究”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主要通过三方面工作实现“乐学”:
一是以减轻负担让学生乐学。重点是依托“双减”试点改革,做强课堂教学,健全中小学教学管理规程,严格执行“零起点”教学,推广“问题导学”“项目式学习”等模式,建立“学习共同体”;做实作业管理,构建“基础+弹性+实践”分层体系,建立作业管理校长负责制、教师试做指导制,基本实现小学不带书面作业回家;做优课后服务,建设全市中小学校课后服务管理平台,每年安排1.47亿元专项资金,托底保障普惠性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达96%。
二是以创新课程让学生乐学。推进多元课程与活动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紧密联系生活与社会、融入艺术和科技等元素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和发展需求。创新教育评价方式,推行绿色评价,注重对学习态度、协作精神、创新思维的肯定,让学生感受到进步与价值,从而乐在其中。
三是以智慧赋能让学生乐学。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落地AI通识课程、仿真实验平台等50余个应用,支持学生开展基于真实问题与虚拟场景的自主探究。开展“体育艺术健康管理”系统与“智慧心育”试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身心调适方案,保障每一位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投入学习探索。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等应用场景建设,让学生有更多时间、空间参与项目式学习、协作创作与实践创新,真正享受思考、发现与成长的乐趣。
近年来,沈阳市在促进未成年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沈阳市教育局副局长崔巍:我们在全国率先出台并实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的“三个健康”行动方案,并一体谋划、一体推进。
一是深化体教融合,促进身体健康。打破“重智轻体”的惯性思维,将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体育课程开足率作为各区县政府和学校年度绩效考核重要指标,落实课间15分钟新规,保证每天一节体育课。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实现校校有足球队,构建“136”一条龙布局(1所普通高中、3所初中、6所小学),足球体育特长生全市统一测试招生工作经验全省推广。创新“平时练、假期赛”体育竞赛模式,每学期开展各类学生体育竞赛千余场,将体育运动延伸到社区,开放82个运动项目,打造学生身边的运动场。
二是关心关爱成长,促进心理健康。在全省率先建立并全面实施学生在线心理档案测评系统和心理问题大数据预警系统,对全市66万名中小学生实行动态监测和智能评估,及时将有焦虑、抑郁倾向等心理异常学生点对点通报学校和家长,形成市区校三级筛查、预警、干预全流程跟踪服务机制。依托“成长日记”活动,以学校为单位为每名心理异常学生配备一名教师,跟踪指导并做好成长记录,帮助解决心理困惑。
三是强化立德树人,促进心灵健康。推进“大思政课”一体化改革,与延安两地共建,隔空打造“共享课堂”,搭建红色主题教育、红色互动研学共享平台,每年开展交流活动20余场,参与学生3000余人次。充分挖掘辽宁红色“六地”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在中小学校建设43个红色驿站、44家红色教育基地,累计开展爱国主义学习教育活动200余场,覆盖青少年6.5万余人次。推动课程“行走”,利用沈阳“云园”等教育平台,输出“习语”大讲堂、“习语金句”微课堂等优质课程资源,共同助力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全面健康成长。
(沈阳发布)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