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割机在稻田里穿梭,收割、脱粒、装车,一气呵成。王雁摄
金秋十月,辽沈大地一片丰收景象。截至10月28日,沈阳市秋粮收获进度突破98%,830万亩丰硕成果标志着“二十二连丰”在望。
记者从沈阳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超额完成计划。数据显示,全市一类苗比例达93.5%,较常年提升3个百分点。夏秋田管期间光温条件匹配良好,汛期未出现区域性旱涝灾害,为粮食丰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沈阳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良田、良种、良机”三大支柱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力,沈阳正走出一条科技赋能、提质增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藏粮于地,沃土生金
粮食生产的根本在耕地。今年年初,沈阳市提前下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生产者补贴资金,将粮食生产任务精准分解至村、户、田块。
在沈北新区,一种通过“堆沤肥+土壤深松”提升地力的模式正在推广。区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张硕介绍,这种方法能让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每亩节本增效200元以上。
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速。沈阳市创新构建“1+1+N全链条管理体系”,于洪、沈北两大省级示范区1.57万亩项目投资完成率超六成,超长期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71.71万亩,投资完成率86.93%。省级示范工程建设任务1.57万亩,投资完成率61.79%。
“地力提升后,化肥用量减少了,产量却上去了。”农户李龙抓起一把黑土,手指轻捻,“你看这土多松软,像面包一样。”
科技赋能,精耕细作
在法库县依牛堡子镇崔家屯村,种粮大户崔兴震的4000亩玉米田中,有2000亩采用“二比空”栽培模式。
“播两根垄,空一根垄,通风、透光,还养地。”他站在田埂上,笑着向记者解释其中的奥秘,“株距从清播的9寸变成现在的6寸,还是4080个埯儿。别看三分之一的土地‘轮休’,苗一株也不会少,产量不减反增!”
沈北新区精心打造了三套“玉米高产经”,其中玉米高光效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尤为引人注目。
在新农村的玉米地里,农户杨长春采用了宽窄行“品字”种植技术:“大行距80厘米、小行距40厘米。大行距提高了田间通风透光性,玉米叶子‘不打架’,抗倒伏还少生病。”
这种宽窄行“品字形”田间布局极大地提高了玉米群体的光能利用效率,为玉米密植增产创造了条件。杨长春说,采用新技术后,他家玉米亩产提高了近100公斤。
铁牛奋蹄,颗粒归仓
今年秋收,沈阳市投入玉米收获机近4000台、水稻收获机1500台左右,主要粮食作物收获机械化率达到98%以上。
在苏家屯区陈相街道英守村李大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4500亩玉米田里,一台台大型收割机正忙碌作业。“有了这大家伙帮忙,粮食准能颗粒归仓!”负责人李奥提高嗓门,压过机器的轰鸣声。
他算了一笔账,新购置的收割机一天能作业200多亩,是人工效率的50倍以上,而且实现“每亩多收三五十斤”的增产效果。
沈阳市农业农村局农机化管理处处长刘常宏介绍:“机收不仅效率高,损失率也低。据测算,去年沈阳水稻、玉米平均机收损失率分别降至1.63%和1.62%,远低于国家标准。”今年,沈阳市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大马力、高端智能机型,已受理农户农机购置补贴申请5781台,发放补贴资金近9000万元。
特色产业,遍地开花
沈阳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聚焦“1+8”省市两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食用菌、酸菜等特色产品。辽中区成功获批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在辽中区大黑岗子镇,近3万亩花生占耕地40%,砂质土壤孕育出的“大黑花生”颗粒醇厚。村民袁文良捧着刚采收的花生,笑意藏不住:“20多亩地,亩产800多斤,一亩能挣2000多元。花生收完还能种茬白菜,收入又添一笔。”
沈阳市全力打造“沈阳臻品”区域公用品牌,持续擦亮“酸菜之乡”“肉鸡之乡”“淡水鱼之乡”“稻田画之乡”金字招牌,让特色农产品走出沈阳、走向全国。
改革活水,润泽乡村
沈阳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沈阳市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按照“大稳定、小调整”原则,在浑南区、沈北新区、苏家屯区开展试点。
同时,沈阳持续深化国家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建设,依托辽宁沈阳农交中心创新推出土地流转“参考价格”功能,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推动全国首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网络竞价服务规范》地方标准于今年5月1日实施,为全国农村产权交易标准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供给。
在沈北新区黄家街道,农民王海波对土地延包政策连连称赞:“心里踏实了,就敢在土地上投入更多,咱们农民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沈阳还统筹各级财政资金140亿元,精准制定了财政支持乡村全面振兴6部分、25个方面、118项具体措施,为粮食丰收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徐娜)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