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收官在即
回望这不平凡的五年
沈阳这艘经济航船
在高质量发展的主航道上劈波斩浪
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十四五”时期
沈阳经济社会各领域
改革发展取得哪些重要成果?
砥砺奋进的“十四五”
沈阳硬核答卷来了!

砥砺奋进的“十四五”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
(第三场)
10月30日召开
“十四五”时期
沈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全市科技实力显著增强
科创空间布局优化
科技创新持续赋能
创新生态体系不断优化
科技对外开放持续深入
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基础更加夯实

沈阳市科技局副局长王勃介绍情况
“十四五”期间,全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沈阳调研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锚定建设“创新沈阳”和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坚持“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为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五年来,全市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基础更加夯实。
一是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连续4年实现进位升级,跃居东北地区首位,跻身全国20个科技强市之一,连续5年入选全球创新集群百强。
二是科技投入持续增加,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60.0亿元,创历史新高,比2020年增长34.78%,投入强度达到2.88%,高于全国0.1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64个百分点。
三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质增效,科技创新平台总量达到1724个,比2020年增加557个,其中国家级平台达到18个。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河实验室、太行实验室辽宁研究中心、崖州湾实验室沈阳粮油作物试验基地等平台相继建成运行。超大型深部灾害物理模拟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是科技创新成果产出丰硕,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7项,省科技奖励389项。赋能“祝融号”火星车、“天宫号”空间站、“长征五号”系列自研运载火箭等国家重大工程。研制出“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歼-35系列战机、±1100kV特高压变压器等一批大国重器,全国首台光子计数CT,10万等级空分压缩机组填补国内空白,PECVD/ALD设备实现量产。
五年来,全市科创空间布局优化,创新资源加快集聚成势。
一是浑南科技城建设提速,中央科创区正式启动运行,4个院士工作站、诺奖实验室正式落地,工信部火炬中心东北中心等77个项目落地,北方算谷集聚企业超过1500家、产值规模突破650亿元,航空动力产业园实现“一年即满园”,集成电路装备产业园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逐步显现。
二是沈北科教融合园加快推进,沈阳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数字汇客厅主体竣工,航空产业创新港一期满园运营,刘嘉麒院士工作站启动运行,通航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我国首款四座电混合动力飞机完成首飞,成为全市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承载区。
三是国家开发区实现进位升级,沈阳高新区全国排名第32位,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国排名第14位,均取得历史最高位次。沈阳高新区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作为东北唯一节点接入中国算力网络。
四是科创组团创新资源加快集聚,规划建设7个科创街区和13个科创园区。皇姑环崇山路科创街区探索“科创+楼宇经济”模式,入驻科技企业创造产值超亿元。浑南区沈阳数字经济科创园区成为东北领先的“软件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和数字经济高地。
五年来,全市科技创新持续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
一是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依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沈阳模式,攻克“五轴加工中心”“光刻涂胶显影工艺”等关键技术问题270个,填补产业链堵点断点49个,获辽宁省制度性创新成果奖。
二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强化,科技型企业总数量达到29253家,是2020年的3.66倍。独角兽及潜在种子独角兽企业达到14家,雏鹰瞪羚企业2846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到3194.86亿元,增长64.19%。
三是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更加健全,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723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4.19%。获批4家国家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全市中试基地达到66家,新型研发机构达到115家,市级以上大学科技园达到29家,技术转移机构达到77家。
四是科技金融支撑能力不断提升,设立了总规模4亿元的成果转化投资基金和总规模8000万元的科技创新种子基金,完成投资超6000万元。创新“辽科贷”“创新积分贷”“盛科贷”等金融产品,4家企业实现科创板上市。
五是科技人才队伍加速发展壮大,新增“两院”院士6人,总数达到28人。国家杰出青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达到44人,累计达到134名,省级杰出青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达到59人。
五年来,全市创新生态体系不断优化,体制机制保障更加坚实。
一是创新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组建了市委科技委员会,建立科技创新工作“一盘棋”统筹协调机制。修订《沈阳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将保障科技安全、成果赋权改革等重要举措上升为地方性法规。
二是成果转化机制更加优化,创新性实施市场需求导向、政府全程参与的成果中试,开展中试基地“奖补”变“股权”试点,发挥国资入股中试基地示范作用,撬动社会资本跟投中试基地和中试项目。
三是科技人才评价更加精准,获批全省唯一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城市,探索“分类精准评价、产研深度联动、成果导向激励”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模式,逐步形成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四是科研诚信体系更加完备,在全省率先开展科研诚信、科技伦理和“三评”改革绩效评估,清查科技评价中“唯论文”等不良导向,强化科技创新政策措施落实监督检查。
五是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建立“盛菁汇”等常态化路演平台,组织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承办全国性赛事“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高端装备制造全国赛”,助力100余家企业融资金额超15亿元。
五年来,全市科技对外开放持续深入,开放创新格局加速形成。
一是国际交流合作日益活跃,获批“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荣获“富兰克林·梅尔奖”。联合俄罗斯、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研发机构实施50余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高水平举办“国际基因组学大会眼科大会”等国际科技交流活动。
二是区域科技合作不断深化,与京津冀国家创新中心联合布局“辽宁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与北京市科委共同成立“京沈科创投资联合体”。签署《“哈长沈大”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联合大连共建的工业母机产业集群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与长春联手打造汽车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
三是沈阳都市圈协同创新加快推进,建立“七市一区”协同创新推进工作机制,牵头成立都市圈科技条件平台,吸纳都市圈其他各市服务机构45家,开放共享仪器设备3366台(套)。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专业团队、投融资渠道及市场化运营模式服务都市圈成果转化落地。共建沈阳都市圈创新孵化中心,构建“研发在沈阳,转化在都市圈”的创新生态。
“十五五”时期,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锚定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目标,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线,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为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建设贡献科技力量,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沈阳篇章!
(沈阳发布)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