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房里,102岁的尹志云——这位亲历沈阳解放的老战士,用他颤抖却坚定的右手,向这座他曾经为之浴血奋战的城市,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女儿轻声说道:“解放沈阳的记忆,已经刻进了他的生命里。”
解放沈阳 老乡们都很支持
尹志云,1923年生于河南南阳,1938年走上革命道路,辗转抵达延安,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后分配到八路军115师任职。日本投降后,他随部队来到东北,投身解放战争。
“1948年10月末,辽河水位很高,我们必须要尽快过河。”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尹志云的记忆清晰。
当时,25岁的他任东北野战军二纵117师350团政治处副主任。面对暴涨的辽河水,部队急需渡河工具。工兵们连夜准备,但还差最关键的门板。
“到老乡家要好好商量,让他们知道我们是人民的队伍。”尹志云特别叮嘱战士们。他随后走访了几户农家了解情况。
“听说需要门板解放沈阳,老乡们都很支持。”尹志云曾跟儿女们讲述。
就这样,军民齐心协力制作的渡河工具,载着解放军在拂晓前渡过辽河,直奔沈阳。
进入沈阳 沿途都是欢呼的市民
部队进入沈阳后,尹志云所在部队负责殿后工作。刚休整不久,就接到急令:攻打浑河堡。
在前卫连的尹志云记得很清楚,敌人碉堡里的机枪喷着火舌,尖刀连战士迅速出击,一举占领了浑河北岸的碉堡群。
与此同时,部队积极开展劝降工作,顺利缴获了敌军武器装备。到了深夜,浑河两岸的工事都被解放军占领。
天亮时分,部队向浑河堡发起冲锋。见大势已去,敌人最终投降。
“当我们押着俘虏回城时,沿途都是欢呼的沈阳市民。”尹志云说,“那种自豪感,至今记忆深刻。”
心系沈阳 特别关注城市的发展
从革命战争到和平建设,尹志云用一生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1983年离休后,他依然保持着革命军人的本色。
在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中,尹志云曾对着镜头说:“我们要让年轻人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今年9月3日,当女儿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放在老人手中时,常年卧床的尹志云轻轻抚摸着纪念章,目光专注。
尹志云的家人说:“每当电视里播放沈阳的镜头,他都会特别专注地看这座城市的繁荣发展。”
老人病房的窗外,是他曾用热血守护的沈阳。晨曦之中,这座城市街道上车流如织,行人从容——这安宁的一切,都始于77年前他亲身参与的那场战斗。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李禹墨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