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辽宁省军区沈阳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98岁的高鹏华老人凝视着窗外——这座他参与解放又相伴一生的城市。阳光洒在街道上,宁静而祥和。老人的思绪,回到了77年前那个硝烟弥漫的秋天。
“很荣幸,我能随三五九旅参加解放沈阳的战斗。”虽已近期颐之年,但高鹏华仍精神矍铄,对那段历史的记忆清晰如昨,“我出生在沈阳,参军前在沈阳读书,一直铭记着这场战斗。”
肩负重任
爱护电台胜过自己的生命
1948年的东北,战云密布。“我们打了艰苦的黑山阻击战。”高鹏华回忆,当时廖耀湘兵团是美式装备的现代化部队,“我们部队正在打锦州,还没完全打下来,廖耀湘兵团就出来了,准备救援锦州。”
这场阻击战中令他难忘的还有对战友的挂念。“当时我的战友、报务员李印庭负伤,炮弹皮打到腰上了。”老人对战友的伤势仍记忆犹新,“他送报时从坑道出去往外跑,就被炮弹打到了,被送走时满身是血。”高鹏华说,“他被抬走了之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我很怀念他。我们并肩作战,他是我一生怀念的好朋友。”
作为部队的报务员,高鹏华肩负着收发电报的重任。“我搞无线电通信,现在我还记得密码,比如说‘1’,短码代号可能就是‘嘀嗒’,长码就是‘嘀嗒嗒嗒’,‘2’短码代号‘嘀嘀嗒’。”老人饶有兴致地比划着。
在高速运动和频繁作战中,电台人员爱护机器胜过自己的生命。“雨雪天行军或涉水渡河时,我们把衣服脱下来包好机器,宁肯自己挨淋受冻,也要保护好电台。”高鹏华说,“战胜疲劳就是胜利”是报务员的口号。
特殊命令
不允许用重炮轰击沈阳
“上级有要求,解放沈阳不允许用重炮轰击。”高鹏华清晰地记得这条特殊命令,“因为沈阳人口密集,又是工业城市,不允许用重炮向沈阳打,就是不能伤害老百姓,不能把沈阳的城市打乱了。”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高鹏华所在的部队承担了清理外围的任务,并没有直接攻打沈阳城区。
后来,高鹏华路经沈阳时听战友说,解放军没使用重武器,城市基本没有什么破坏,老百姓也没什么伤亡。
炮火连天中,沈阳百姓没有惊慌失措。“这缘于对解放军的信任。”高鹏华说,这让每个战士都感到温暖。
与城共生
“希望这座城市越来越好”
沈阳解放后,高鹏华随部队继续南下参加平津战役,后来又参与西南剿匪和抗美援朝,但命运让他最终回到了起点,他出生和参加革命的沈阳。
战后,高鹏华来到和平区武装部工作,离休后又在沈阳安度晚年,“我对沈阳有着特殊的感情。”
从1948年到2025年,高鹏华见证了沈阳的变迁。这座城市从战火中走出,在新中国建设中担当重任,在改革开放中焕发新生,在新时代振兴发展中砥砺前行。
“我始终没有忘记解放沈阳的岁月。”高鹏华说,看到今天的沈阳,他感到无比欣慰。当年他们小心翼翼保护的城市,如今蓬勃发展,“我希望这座城市越来越好。”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李禹墨/文 贺天榆/摄)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