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铁岭市昌图县亮中桥镇的北方黄牛交易市场,交易双方在市场管理员(中)的见证下通过手机扫码完成付款。 本报记者 曲宏 摄
本报记者 曲宏 共产党员杂志社记者 邱文昊
“哞!哞!”在铁岭市昌图县亮中桥镇的北方黄牛交易市场上,牛叫声和车笛声此起彼伏。每到隔天开市的时候,仓栅式货车停满了4万平方米的市场。外地客商和本地经纪人穿梭其间,与养殖户讨价还价。成交的育肥牛被一车一车拉走,最高峰时一日卖了4000头。
这种繁荣景象,对亮中桥镇的部分“空心村”来说,实属不易。
“空心村”是指当地流出人口占户籍人口比重超过8%的村子。近年来,铁岭市为解决“空心村”问题,由各县(市)区委组织部牵头负责,通过“党建引领、联村共治”模式,确定20个乡镇进行联村试点,实施“共富升级、关爱暖心、赋能增效”专项行动。
试点的效果如何?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黄牛养殖户靠什么挺过了低谷期
2022年黄牛市场价格开始进入低谷。2023年、2024年更滑入近年来的最低点,育肥牛在当地市场交易价格1斤是七八元钱,亮中桥镇许多养牛户,每养一头牛就赔5000元左右。今年初价格回升,上个月的交易价格1斤牛肉已经卖到14元,一头牛能挣三四千元。
亮中桥镇黑山村党支部书记吴满贵在低谷期养了90头牛,这几年赔了50万元左右。如今他却笑容满面:“现在我养了110头牛,今年涨价,总算把赔的钱赚回来了。”同村的陶金宝养了七八年牛,也挺过低谷期,现在有80多头牛存栏。
这些养殖户之所以能挺过黄牛市场低谷期,离不开亮中桥镇黄牛养殖产业联合党委的支持。联合党委下辖生产经营组、物资采购组、肉牛销售组等6个组。市场低谷时,产业联合党委成员到每个养殖户家里询问情况,建议尽快处理掉育肥牛,再低价抓一些小牛,这让许多养殖户赢得了翻盘的机会。
亮中桥镇部分村存在着产业弱这一“空心村”的通病。铁岭市共富升级专项行动的核心,就是要破解乡村产业的“小散弱”现象。在产业联合党委的统筹部署下,亮中桥镇各村根据自己的禀赋特点,进行分工合作。
玉米秸秆是黄牛的饲料。近段时间,亮中桥镇东兴村60名村民每天都忙着收割鲜食玉米,再经由95名村民加工后发货。今年,东兴村村集体入股的丰满园合作社种植了3000亩鲜食玉米。
东兴村户籍人口1600多人,前几年实际居住只有800多人。“鲜食玉米产业发展起来后,围绕着它,务工人员每人每天能挣150元至200元,吸引部分年轻人回村了。”东兴村党支部书记吴艳良说,“全年仅鲜食玉米就可销售1000万棒,发货就需要三四十人。”因为该村育肥牛养殖户比较集中,饲料充足,亮中桥镇黄牛养殖产业联合党委就以东兴村为中心建了起来。
除了东兴村,八段村在联合党委中也负责供给饲料,村里成立了玉米种植合作社,跨6个村流转土地4000亩种植玉米,玉米秸秆打成草包做饲料。村党支部书记安晓峰说:“以前每年卖两三万包,加入联合党委后能卖十多万包。”黑山村负责黄牛的配种、防疫等养殖技术,十间村有个伟昊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技术咨询服务。正是靠着各村的协同作战,节省了成本,抵御住了低价对亮中桥镇黄牛产业的冲击。“如今,亮中桥镇21个村中,已有17个村共同协调发展黄牛养殖产业。”亮中桥镇党委副书记韩维庆说。
花生产业为啥能吸引年轻人回村
每到秋天,昌图县七家子镇的许多饭店晚上常常爆满,前来选购花生的客商都聚集在这里。
七家子镇种植花生6万亩,同时活跃着300多名经纪人。该镇一年花生销售量达到15万吨,现已发展为辽北花生集散地。
七家子镇有10个村,户籍人口1.6万人,常住人口1.2万人左右。为破解“空心村”劳动力不足制约产业发展的难题,2022年,成立花生产业联合党委。八里村、榆树村等6个村为联合党委成员。
以八里村为例,自从花生产业发展起来之后, 32名年轻村民回到了村子。
花生产业究竟有多大吸引力?
七家子镇党委副书记兼花生产业联合党委书记门贺如数家珍:“现在八里村等6个村有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3个、40家花生初级加工企业,还有一个花生期货交割库,有4000多平方米冷库。全镇统一流转土地,统一选购种子、化肥等。”
联合党委请来科技人员到村培训,每亩花生产量从650斤提升到750斤。同时,进行资源整合,花生秧子做牛羊饲料,花生壳做燃料供暖用,花生米销售到大型企业。这里出产的花生个头儿大、白净,依此统一打造出“嫦兔”花生米品牌,八里村的景波合作社还申请了绿标。这一系列措施,让这里的花生得到市场认可,远销山东、河北、广东、广西等地。
如今,七家子镇参与花生产业的务工人员有600多人,每人每年能增收3万元,每名花生经纪人一年能挣10万元。种了300亩花生的王景波说:“花生产业活儿多了,留在村里的年轻人自然就多了。”
让“空心村”多一份关爱与温暖
西丰县郜家店镇胜利村村民汪英凡在村党支部书记韩立有的灵芝大棚干活儿有些年头了。以前她是提前一个小时上班,下班晚走一个小时。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家里困难,夫妻俩常发生口角,她不愿意回家。可现在,她都是按点上下班。原来,务工赚了钱,夫妻俩关系和睦了。
在韩立有灵芝大棚里务工的,都是像汪英凡这样年龄在60岁以上的。韩立有说:“我就是想让他们增加一些收入,日子过得更滋润些。”韩立有种植灵芝20多年了,带动周边村的96户村民务工,每人每年收入2万元左右。
“空心村”治理的核心是服务人,尤其是留守的老年人等群体,铁岭市想方设法圆他们的期盼。
昌图县大兴镇后兴隆村60岁以上老人就有300多人。村党支部书记周国武说:“我们村组成了以组为单位的志愿者团队,定期给老人买药,还帮忙修烟囱。”
开原市城头村村民赵鹏是一名成功的电商,在村党支部书记的感召下,他在村里投资建了一个爱心食堂,为75岁以上村民提供免费午餐,已运营三年多了。
8月底的一天中午, 15名老人围坐在两张圆桌旁就餐。每人餐盘里都有三个菜和白米饭,其中有芸豆炖土豆、溜肉段等,桌上还放着一碗炖菜。村民高启跃特别满意:“这里的饭菜不但可口,还天天换样。”“这个爱心食堂可太方便了,我走10分钟就到。”村民景贵山也赞不绝口。这个爱心食堂是铁岭市18所新建助餐食堂之一,这些助餐食堂让老人吃上了可口饭菜。
铁岭市启动的“联村共治”试点工作,打破了村域之间的壁垒,推动组织、产业、服务深度融合。“村社合一”强化了利益联结,产业联合党委构建“链式集群”,整合碎片化资源,实现了规模效益。“联建村打破壁垒协同共进,让‘空心村’变成‘活力村’, 也让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铁岭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崔学文说。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