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铁岭,天高云淡,广袤的黑土地刚刚告别丰收的喧嚣,又迎来了崭新的生机。
在开原市庆云堡镇河东村的田野上,两台挖掘机正挥动着钢铁臂膀,有序地掘进、抬升,泥土的芬芳在空气中弥漫,一条初具雏形的生态水渠,如大地新生的脉络,在田间缓缓延伸。
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关键举措,也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路径。
当前,正值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黄金窗口期,市农业农村局紧抓时机,从提升农田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等多个维度同步发力,致力于将每一亩耕地都打造成“旱能浇、涝能排、稳产高产”的丰收沃土。
如今,一块块平整的田地,一道道通畅的沟渠,正悄然见证着这片黑土地从传统农耕向现代农业的深刻转型,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价值。
精织“水脉”
夯实丰收之基
走进河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施工现场,机械轰鸣,工人忙碌,一幅现代农业的壮美画卷正从图纸变为现实。
“我们正抢抓秋收后、上冻前这段宝贵时间,全力推进生态水渠的开挖工作。”现场施工负责人站在田埂上,目光坚定地注视着往来作业的机械,“水渠挖好后,紧接着安装水泥槽,明年开春播种前,田间道路也将全面修整到位。我们紧扣时间节点,严把质量关口,确保各项工作压茬推进、无缝衔接。”
新翻的泥土在午后阳光下泛着湿润的光泽,散发出黑土地特有的醇厚气息。负责人俯身指向正在成型的渠槽,语气中充满信心:“现在看上去只是一道土沟,但它承载的是整个灌溉系统的‘根基’。水泥槽安装完毕后,这条水渠就能串联起整个片区的灌溉网络,让连片耕地实现干、支、斗、农‘四渠连通’。”

“纵横交错的生态水渠,如同大地的毛细血管,不仅替代了过去高耗水、易渗漏的土渠,更以科学的坡降设计,实现水流匀速、精准输送到每一块农田。”开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国明介绍,水渠工程的推进,不仅织密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更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实现“降本、增效、提质”的转型升级。
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耕地综合产能,为铁岭农业现代化与粮食安全筑牢坚实基础。

解码“高标”
绘就现代农耕新图景
高标准农田的“高”,绝非虚名。它体现在由内而外、从硬件到软实力的全面提升:
是土地平整、集中连片,为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
是设施完善、农电配套,让机械化作业畅通无阻;
是土壤肥沃、生态优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更是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高度契合,最终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硬核实力。

河东村施工现场遥相呼应的兴隆台村,已是另一番景象。广袤田野规划整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宛如一幅铺展在大地上的“棋盘”,秩序井然,气象一新。
“穗大籽饱,今年收成没得说。”兴隆台村种植户谭英蹲在田埂旁,用粗糙有力的大手搓下玉米粒,捏起几粒放入口中,脸上洋溢着质朴的喜悦。兴隆台村去年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全面推行水肥一体化灌溉,并通过合理密植,今年玉米亩产平均突破2000斤。
“除了产量上去了,咱们实实在在省了钱。”与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谭英,一提到高标准农田,话匣子就关不上,“节水、节电、省肥、减药,不仅粮食质量更安全,每亩地生产成本还降了200多块。”
放眼望去,农田平整方正,机耕道笔直延伸,大小沟渠纵横交错,“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田园画卷,已成为铁岭乡村的常态风景。这背后,是农业生产方式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的深刻变迁。

聚力“监管”
让惠民工程落地生根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离不开扎实的顶层设计与有力的推进机制。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科科长单珂介绍,高标准农田项目重点推进六大工程:农田田块整治、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以及耕地地力提升。
“项目建成后,能有效解决‘旱能灌、涝能排’问题,提升耕地质量,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群众满意。”单珂强调。为确保建设质量,市农业农村局围绕设计、材料、施工、验收等关键环节,逐一细化监管标准,构建起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控体系。
“我们要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保障,必须系统谋划,深度契合农业生产实际,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单珂表示,近年来,铁岭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提质增效,通过建章立制、强化监管、规范验收等硬措施,“十四五”以来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65.5万亩。今年在4个项目区同步推进的57.96万亩建设任务,把建设重心放在田内,不误农时,全力推进。
让每一寸土地“流金淌银”,让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让乡村振兴“落地生根”,这正是铁岭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坚定信念与生动实践。
地,还是那块地;田,已不再是那片田。天地之间,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正在黑土地上悄然发生,也将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续写更多丰收的故事。
(铁岭发布)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