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U16男足在沈阳“和平杯”国际足球锦标赛中积极拼抢。 李浩摄
在沈阳“和平杯”国际足球锦标赛上,面对亚洲一流的日本、韩国、乌兹别克斯坦U16国足,中国U16足球小将们表现惊艳。广大辽沈球迷为这批代表“中国足球未来”的小将们加油、欢呼时,却没有找到一名辽宁籍球员。昔日各级国字号梯队可谓“无辽不成军”,但如今,辽宁足球青训人才凋零严重,症结究竟在哪里,值得深思!
选材难
如何让好苗子愿意成为好球员
为何本支U16国足难觅辽宁籍球员身影?中国足协前青训总监、现任辽宁铁人足球俱乐部青训总监李树斌直言:“确实是技不如人。辽宁U16全运男足之前有4名球员参加了U16国足集训,但最终没能留下。”
辽宁足球青训的最大难点在哪?李树斌说:“主要是选材难。像当年辽足十连冠、‘辽小虎’时期,各地体校输送很多好苗子,现在主要通过校园足球发现好苗子,而且到了初中继续踢球的孩子少了,愿意踢专业足球的孩子就更少了,很多人想通过足球特长升入大学,这大大增加了我们的选材难度。”
辽宁青少年选择专业足球道路意愿低,与辽宁足球前些年没有出色的龙头职业球队有直接关系。李树斌表示:“辽足和大连人这两家拥有辉煌历史的老牌球队解散,对辽宁职业足球影响很大,辽宁一度没有了龙头球队引领,青少年踢球的意愿被大幅削弱。”
“想要解决选材难,关键是要扩大青少年球员基数,增强小球员们从事足球专业的意愿,还要防止好苗子流失。这些仅仅靠俱乐部来推动是不可能的,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协作才能逐渐完善。”李树斌说。
训练难
如何让好教练扎根校园搞青训
与选材难相比,训练难同样是困扰辽宁足球青训的一大问题。曾培养出徐新、王靖斌等国脚的沈阳鑫远翔俱乐部已经成立21年,俱乐部负责人张怀嘉坦言,最近两年是他搞青训最难的时间段,“10多年前搞青训,是愿意踢球的孩子主动到俱乐部来训练。现在都是扎根校园,所以校园足球是关键。前几年有投资人出钱搞青训,我们向沈阳的近10所学校免费派专业教练。这两年俱乐部的投入难以为继,足球整体热度下降,与我们进行合作的学校只剩下一所小学,在校园开展训练是难上加难。”
张怀嘉直言,训练难的最大问题是难以让好教练扎根校园,“像我们俱乐部的专业教练,在沈阳的合作学校中只能拿到同外聘教师一样的每个月2000多元工资,学校不允许额外收取训练费。如果不是俱乐部额外进行补助,专业教练很难选择进入校园执教。”
吸引优秀教练进校园,关键还是提高待遇。张怀嘉说:“只有教练水平有保证,基层青训的水平才能提高。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制定积极政策,引导高水平教练扎根校园。”
比赛难
如何让高质量系统比赛成常态
本届沈阳“和平杯”国际足球锦标赛上,U16国足日本籍主教练浮嶋敏谈到如何提高中国足球青训水平时表示,必须为小球员们打造高质量的竞赛体系。张怀嘉非常赞同这个观点,“我多次去日本、西班牙等足球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青少年竞赛体系,周周有小赛,月月有中赛,季季有大赛,每年还有多项全国级别的最高水平比赛。中国足协近年来也打造了一些赛事,但无法把占青训主体的校园足球参赛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南方很多省份已经建立了很好的竞赛体系,反观辽宁,在这方面则要欠缺不少。”
如何彻底解决目前困扰辽宁足球青训发展的难题?张怀嘉认为,教育部门是关键,“现在校园足球是青训基础,12岁以下的球员绝大部分都在学校踢球。辽宁足球不缺好苗子,也不缺好教练。如果教育系统能为足球特长生打通升学通道,提高待遇吸引高水平教练扎根校园,与体育部门共同建立完善的赛事体系,那么辽宁足球的青训质量一定会大有起色,未来,国足各级梯队,辽宁球员将重新占有一席之地。”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 马骋)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