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动巴山蜀水,共绘时代新篇!金秋十月,由文化和旅游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在四川成都正式拉开帷幕。在这场汇聚全国艺术精品的文化盛宴中,中宣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沈阳杂技演艺集团匠心打造的国内首部以杂技语汇诠释“九·一八”历史的大型杂技剧《先声》,将于10月24日、25日在成都简阳大剧院震撼上演,与全国范围内经过严格筛选出的54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进行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的终极角逐。

本届艺术节将于10月15日在四川成都开幕,11月5日在重庆闭幕,整体活动将持续至2025年底,集中呈现近年来国家文艺新高度、新气象,文艺工作者新作为、新风貌。艺术节期间将举办开闭幕式、文华奖评选、惠民演出等多项活动,100余台优秀舞台艺术作品、174个群众文化作品将亮相。此次入围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终评的众多作品中,杂技剧《先声》占据了独特的地位——它既是东北地区唯一入选终评的作品,亦是全国范围内唯一跻身终评的杂技剧。这份“双重唯一”的殊荣,使其在众多入围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本届艺术节的焦点之一。
登临我国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广的国家级综合性文化艺术盛会的舞台,杂技剧《先声》既肩负着推动杂技艺术破壁创新、探索重大主题表达新路径的双重使命,更承载着业内专家对杂技艺术登堂入室的殷切期许。这部匠心独运的舞台力作,不仅实现了红色基因与杂技语汇的创新融合,更开创了中国杂技剧创作征程中的一次突破性探索。届时,该剧将以高难度的杂技技巧、饱含情感的舞台表达,生动演绎“九·一八”那段吹响抗战“先声”的英雄史诗,直观呈现杂技艺术在重大历史题材中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最新突破,为观众带来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舞台新体验。

烽火映初心:杂技语汇重现抗战壮歌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杂技剧《先声》,由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联合出品,沈阳杂技演艺集团创排演出。作为一部聚焦“抗战第一枪”的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剧目以1931年春节前夕沈阳火车站秘密接应中共中央特派员为叙事起点,通过“救亡号角”“家园沦陷”“喋血抗敌”等九个篇章,艺术再现了民族危亡之际的壮阔抗争史。剧中,“北大营的枪声、沈阳警察的抵抗、中共满洲省委的宣言、东北人民的怒吼、义勇军的冲锋”等关键历史场景,通过杂技语汇得到生动演绎。全剧以沈阳普通家庭在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命运为线索,串联起东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恢宏历程。从秘密接站时的紧张潜伏,到除夕之夜交织的家国忧思;从伪善联谊中暗流涌动的情报交锋,到大敌当前时义无反顾的毅然亮剑,每一幕都将历史细节与艺术表达深度融合。观众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既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更能感受到“誓死抗战先声”的震撼力量——那是民族危亡之际,中国人骨子里永不屈服的呐喊。

创新破边界:技艺与科技打造沉浸舞台
《先声》的突破性,首先在于打破传统杂技“重技轻叙”的桎梏,构建起“技艺为骨、叙事为魂”的全新艺术体系。剧中汇聚舞狮、高跷、腾空飞杠、爬杆、软钢丝、高椅、车技、钻圈等30余项经典杂技技艺,更量身定制《摩托飞车》《集体网吊》等创新表演,让每一项技巧都成为叙事的“语言”。“集体爬杆”的迅猛腾跃,复刻了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壮烈;“高空网吊”的舒展之姿,隐喻着家园沦陷中信仰的坚守;“自行车跑背”的失衡与平衡,诠释着战火中不屈的坚韧;“摩托飞车”的街头穿梭,再现了殊死搏斗的激烈……这些充满张力的肢体语言,将历史的厚重与英雄的悲壮,转化为直观可感的艺术冲击,让观众在惊叹中读懂抗争的意义。科技的赋能,更让舞台叙事充满沉浸感。可自由转换的纱幕、全景式LED背景幕墙与电影蒙太奇手法交织,时而重现林海雪原的苍茫,时而铺展沈阳街景的烟火;爆破特效与杂技表演的精准配合,将战争的残酷与抗争的激烈具象化。北国冰雪、奉天火车站等地域元素的细腻呈现,让历史场景既具真实性,又富艺术张力,仿佛带观众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

匠心铸精品:三年打磨成就艺术佳作
《先声》的诞生是主创团队三年深耕细作的结晶,每一处细节都浸润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艺术的追求。为精准还原“九·一八”史实,团队先后深入辽宁、吉林等地采风,走访“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请教史学专家,从海量史料中挖掘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演员们接受封闭式军训,不仅锤炼杂技动作的精准度,更反复揣摩角色的情感肌理——让每一个眼神的坚定、每一次腾跃的力量,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这部作品的背后,是国内顶尖创作力量的集结:国家一级编导李春燕(代表作《战上海》《天山雪》)担任总导演,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边发吉任艺术总监,编剧陈国峰、马琳教授等专家通力协作,确保作品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的统一。更值得一提的是,年轻演员勇挑大梁,以青春力量诠释历史厚重,让抗战精神与时代气息同频共振,实现了红色故事的代际传递。

荣誉证实力:多方肯定彰显作品价值
自2023年9月首演以来,《先声》的足迹遍布沈阳、大连、北京、乌鲁木齐等城市,69场展演场场爆满,收获观众与业界的双重赞誉和高度认可。先后荣获中宣部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文旅部“中国杂技艺术创新工程”重点扶持作品、第38届田汉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等多项国家级殊荣,更入选了由中宣部、文旅部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等重要活动。在地方层面,该剧一举摘得辽宁省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辽宁文华大奖”第一名、“辽宁文华表演奖”“辽宁舞台美术奖”,成为辽宁红色文化传播的亮眼名片。央视、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累计报道450余篇次,业内专家盛赞其为“中国杂技剧成熟的标志”“一部站在高原攀登高峰的优秀杂技剧”。观众的反馈更显真挚:“原来杂技不只是惊险刺激,还能讲好这么厚重的历史故事!”“技巧与情感的完美融合,这是我看过最特别的抗战题材作品。”如今,冲刺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终评,更是对这部作品艺术价值的最高认可。

使命永传承:沈杂集团续写红色华章
作为《先声》的创排单位,沈阳杂技演艺集团有着74年的光荣历史,是中国杂技界的标杆力量。从1957年中国第一个高空杂技节目的诞生,到1960年《飞车走壁》红遍全国;从1972年作为“杂技外交”使者首次赴美演出,到2004年率先完成转企改制,沈杂始终以创新姿态引领行业发展。集团创排的“幻”系列晚会等16部作品享誉海内外,40多个节目在国际赛事中摘金夺银,演出足迹遍布70余个国家,境外演出超8000场,观众逾1200万人次,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此次《先声》跻身文华剧目奖终评的舞台上,既是沈杂艺术实力的彰显,更是其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践行。从家乡舞台到国家大剧院,从斩获“五个一工程”奖到冲刺文华大奖,《先声》的每一步前行,都是红色文化生命力的生动见证。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这一重要时刻,《先声》不仅是一部展现抗战历史的杂技剧,更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这部融合杂技之美与抗战精神的佳作,将继续以艺术之名,赓续红色血脉,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指尖新闻、沈报全媒体记者 张宁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