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丨海洋经济的"大连答卷":透视一根海参背后的种业革命与智造突围
央广网大连5月21日消息(记者郅怡婧 见习记者徐子茗)5月的大连正值海参捕捞季,在大连市瓦房店旭笙海产(壹桥)基地内,专业捕捞队乘着渔船驶向碧波深处,他们被当地人称为“海碰子”,10到20分钟后,一兜兜鲜活饱满、肉质紧实的海参被打捞上船,在阳光下泛着油润光泽,这就是北纬39°海域孕育出的“海洋软黄金”。
海参采捕员展示刚捕捞的海参(央广网见习记者徐子茗 摄)
因海而生,因海而兴。拥有绵延2211公里海岸线、近3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的辽宁省大连市,是我国“海上粮仓”重镇,也是我国重要的海参产区。数据显示,2024年,大连海参产量8.2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9%、全省产量的73%,大连海参全产业链产值超过300亿元。从一粒苗种到一条产业链,大连海参产业正以科技为引擎,构建从“实验室”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赋能体系。
破译“种质资源”密码 筑牢种业振兴根基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而“种质资源”是海参产业的“芯片”。为改善海参品质、保障海参产量、提升养殖效率,从而促进产业长期稳定发展,近年来,国内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都在瞄准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
农业农村部北方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现代水产育苗繁育中心(央广网见习记者徐子茗 摄)
大连海洋大学老师展示实验室繁育的海参苗种(央广网见习记者徐子茗 摄)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大连海洋大学教授常亚青就一直致力于北方海珍品的遗传育种、人工育苗和增养殖的科研及科技推广等工作。常亚青带领团队先后培育了4个国审水产新品种,我国海参养殖业的第一个新品种——“水院1号”就是其中之一。据介绍,该品种具有6排刺,肉刺数量比原有群体增加40%左右,且在养殖中成活率、生长速度比原有品种提高30%以上,池塘养殖产量高。“我们在基因组育种方面和中国海洋大学、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共同合作,测定了刺参的基因组,然后在基因组的基础上通过评估,开展基因组育种,可以提高育种的速度,这个在国际上是很少见的。”常亚青说。
在大连鑫玉龙海洋生物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玉龙”)的养殖海域内,3万亩碧波之上错落分布着现代化海参养殖设施,这里就是平岛国家级海洋牧场。据鑫玉龙总经理魏东介绍,“在我们的生态养殖端,主要采用种参资源保护区、深海底播、网箱三大育苗相结合,形成了高密度、高质量生产的养殖模式,提高了我们的产量。”
目前,鑫玉龙已经在平岛周边海域建设了12个辽种参守护区,年保藏辽参原种60万头,储备种参超35万头,并成功培育1个海参新品种和6个在研品系,年产海参超4000万斤。
鑫玉龙采用低轨道卫星实时监测海洋牧场各个生产环节(央广网见习记者徐子茗 摄)
同时,科技赋能也贯穿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我们的网箱覆盖实现了低轨道卫星的实时监测。5G技术的全面应用使数据通过低轨卫星回传到数据中心和管理者的手机上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时刻保障海洋牧场建设及生产安全。水质实时检测,作业实时监控,全年产量、产值、渠道布局都可以直观数字化智能呈现。”魏东说。
而在大连民间,同样有一批专注于大连海参原产地品种的繁育和养殖工作的“民间育苗专家”,曲大伟是就是其中的代表。进入5月份,曲大伟开始做海参育苗的准备,他先从外海精选种参,到5月下旬小满节气时,种参开始产卵。这是海参生命周期的开始,海参卵在育苗室里进行人工干预养殖,到7月中下旬时,海参苗被陆续放养到海参圈里半天然养殖。海参圈通过每日纳潮与大海进行海水交换,海水中天然的饵料便进入海参圈供海参苗觅食。三年后,海参苗长到3到4个头大小,此后,海参进入了缓慢生长期。
“越往后,海参长得越慢,长到2个头一斤时,需要四五年的时间。”曲大伟说,很多消费者并不知道,为什么大海参才更具有滋补功效,因为海参长到一定大小时,才开始积累更有价值的营养物质,比如海参软骨素、海参多糖、海参皂甙等,这些特殊的物质很难在别的生物体内获得,具有稀缺性。这也是为什么越大的海参越贵的原因,那些大海参,往往需要在海水里长到5年以上。长生长周期意味着长时间成本,“因为热爱海参。”曲大伟坚持了21年。像曲大伟这样想的人,在大连海参养殖比较集中的瓦房店地区有多位,他们都是民间有名的海参繁育专家,年轻时就入了这个行业,成为大连海参养殖行业里远近闻名的技术支撑。
数据显示,目前大连拥有国家级刺参原种场1家,刺参种质资源场2家、省级刺参良种场13家,为全国海参养殖业提供“种子芯片”。
攻克“加工困局” 锻造全产业链智造引擎
如果说育苗与养殖构筑了海参千亿产业链的根基,那么加工技术的革新才是撬动产业质变的关键杠杆。
回溯三十年前,被誉为“海洋软黄金”的海参曾深陷加工困局——渔民面对极易自溶的鲜海参束手无策,受制于保鲜技术滞后、贮藏周期短暂、食用方式单一等瓶颈,珍贵资源难以转化为经济价值。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朱蓓薇介绍,作为自然界唯一几乎不含胆固醇的动物性食品,海参不仅富含营养,其皂苷、黏多糖等活性物质更被证实具有广泛的药理价值。但海参在离开水6-7小时后会自动融化成液体,消失的无影无踪,叠加上世纪90年代冷链物流的空白,使得我国海参深加工长期停滞在初级产品阶段。
转机始于自溶酶控制技术的突破。朱蓓薇院士带领科研团队攻克了海参自溶酶技术、质构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解决了海参“贮藏难、加工难、食用难”的瓶颈问题,这项“从0到1”的创新直接激活了产业链延伸的密码。
“科技创新是大连海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有助于突破传统产业瓶颈,推动产业迈向精细化、高附加值发展模式,提升市场竞争力。”朱蓓薇说。
在辽参集团标准化加工厂内,新鲜海参从捕捞到加工无缝衔接:清洗、去脏、蒸煮、盐渍、速冻等一系列工序一气呵成。
辽参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工厂的7条鲜海参生产线搭载连续隧道式蒸煮机和自动翻转锅等不同的蒸煮工艺,加工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卫生,安全,高效,节能,由自行研发的机械设备和PLC操控系统,可使加工的海参品质高,品相好。7条生产线既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相互协同,为工厂提供了日加工70万斤鲜活海参的加工量。
鲜海参经过蒸煮后,可采用2套大型双螺旋速冻系统,或流速达 2吨/小时的液氨速冻系统进行急冻锁鲜。
走进低温水发车间,这里的198套水发槽,可提供日加工3.5万斤的即食海参的生产能力。在二楼的干海参生产车间,记者看到14 个低温冷风烘干室,每批次生产各类干参成品超2000斤的产量规模;在鲜炖海参生产车间,有两条自动灌装系统,同时配套有两台反压喷淋式高温杀菌釜,采用的顶喷双侧喷工艺和360°无死角恒温恒压灭菌技术,可以实现多产品多种类灭菌。此外,一楼另建有 16000 吨存储能力大型冷库、检验检测中心等综合配套,为产品稳定供给提供战略支撑。
辽参集团工作人员正在生产线上操作高温杀菌釜(央广网发 受访单位供图)
如今,大连已崛起为全国海参精深加工技术策源地,拥有精深加工企业50余家,加工产品已形成盐渍海参、干海参、即食海参和保健品4大类十几个品种,打破消费场景限制。这场持续三十年的技术攻坚,不仅让“贵族食材”飞入寻常百姓家,更构建起覆盖生物制药、功能食品等高附加值领域的产业新生态。
构建“数字防线” 擦亮辽参地理名片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随着大连“辽参制品”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重点培育名单》,产业发展迎来新契机的同时,如何有效监管也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新课题。
2025年1月,为推进大连海参品牌建设,大连市海洋渔业协会,围绕大连海参标准和溯源体系,制定了大连第一部《大连海参原产地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及《大连海参原产地现场核查细则》,为大连优势资源“立标”。同时组建了大连海参原产地认定专家库,完善并健全了大连海参地理标志的权利体系,建立了覆盖北部区市的大连海参原产地快速检测网络,初步形成完善、系统化的大连海参原产地认定服务体系,并全面开展大连海参原产地溯源码识码扫码用码工作,让每一根海参都将拥有自己的“数字身份证”。
大连市海洋渔业协会会长李克诗介绍,“消费者只需一扫‘大连海参原产地溯源码’,可即时获取海参苗的来源、养殖海域、加工企业、第三方抽检报告等信息。”如今,该立体溯源体系已升级到2.0版,为“大连海参”品牌打造提升及合法权益维护,提供了标准和体系支撑。
近日,大连市发布了海参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包括大连海参种业提升行动,大连海参标准完善与提升行动,企业管理标准认证体系提升行动,大连海参地方立法保护行动,大连海参产业发展人才队伍培育提升行动,大连海参线上线下终端提升行动,大连海参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行动,大连海参产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行动,大连海参品牌建设提升行动,大连海参原产地维权行动。
大连市海洋渔业协会秘书长张恒介绍,“10项行动计划”涵盖了大连海参全产业发展的多个关键环节,从种苗、标准、产品质量的提升到数字化、品牌建设,从科技创新到市场拓展,每一项行动都体现出大连海参产业选择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决心与信心。
从碧波之下的“种质革命”到生产车间里的“智造突围”,从溯源体系的数字升级到千亿产值的生态重构,大连海参产业的进阶之路,正是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镜像,以其“一参链百业”的强劲动能,书写着“以海兴城”的鲜活答卷。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