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倾注财力交出满意民生答卷
在一系列去年初确定的刚性指标后面如期写上答案,营口高质量地完成了2016年的民生考卷。
坚决防止经济压力传导到民生上,营口市最大限度压缩政府一般性支出,去年集中80%的财力用于民生建设,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从“问计于民”到“取信于民”。各项社会事业的新突破,提升着营口人的幸福指数。
投入真金白银 夯实民生底线
去年,营口市启动了2014年、2015年企业稳岗补贴发放工作。截至目前,全市有700余家企业申请补贴,审核通过了318家。仅此一项,政府就投入2110.12万元,5.8万多名企业职工从中获益。
营口市委、市政府回应群众期待,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群众,和全体民众结成发展共同体,社会事业发展提速,民生工程有增无减,群众幸福感水涨船高。
通过一手抓企业运行,一手抓项目推进,营口努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2016年,营口新增实名制就业1.9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根据对近千户规模以上企业的摸底,2017年预计有缺员的企业为197户,人力缺口超过万人。
就业向好,创业环境也更宽松。营口从降低创业门槛、落实创业补贴政策等9个方面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产生,完善创业一体化服务功能。
不解后顾之忧哪来幸福生活?基本民生保障应保尽保、待遇水平要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城市和农村低保、农村五保保障标准分别提高5.5%、10.1%、7%。
新一年,营口市将从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提高基本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标准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困境儿童保障等方面多点着力,用真心实意和“真金白银”夯实底线。
依据“民声”推进民生大事
在城区,51所学校的食品快速检测设备投入使用,测查40多项指标,成为孩子们的又一道安全屏障;125辆新能源公交车上路,舒适又环保;在乡村,精准扶贫深入实施,12852人稳定脱贫,10个贫困村“销号”,建起273家益农信息社……2016年初发布的一件件民生实事都按照可量化可考核的目标和细则推进,很多都提前、超额完成。
像一把刻度清晰的尺子,将民生计划落到细微处。在熊岳镇温泉村看着崭新的健身器材和文化广场,村民吕玉杰直挑大拇指:“南有健身器材,北有运动场,每天来健身、跳舞、扭秧歌的人不间断,老百姓心里可是乐开花了。”随着美丽乡村、文化惠民等民生工程的实施,温泉村的场景在营口比比皆是,仅去年营口就为基层配备文化器材300余套、安装健身器材1240套。
民生的尺子“适度超前”。作为国家电信普遍服务首批试点城市,营口投资5376万元对没有实现光纤直达的村居实施宽带升级工程建设,覆盖345个行政村、7.6万户家庭。营口市发放居民健康卡超过百万张,以批量发卡、将新农合管理功能加载到健康卡、防控套取新农合资金等成功做法,形成居民健康卡发放与应用工作的“营口模式”。营口因此荣获“居民健康卡普及应用先进单位”称号。
制作民生尺子的依据是“民声”。每年11月初,营口市政府都在当地媒体上向全社会征集群众对党委、政府在民生工程方面的要求和希望,包含群众基本生活、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秩序和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等30多个方面,据此制定下一年为民所办实事项目,每年征集到的意见都在600条以上。
补短板提升城市软实力
新年伊始,营口市召开了全市普通高中工作会议。会议并不隆重,却展现出营口强教育、补短板的决心和实绩。
会议直面2017年高考考纲的调整,筹备建立适应学生自主选课、走班制上课和教师走校制教学的区域资源统筹配置,积极实施“小班化”建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率先实施选课走班、分层教学。提出了“遵循培育加引进”的建设思路,借力全省乃至全国高中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加大营口市高级中学作为高中示范校的建设力度,以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带动全市高中教育综合实力的提升。
在过去的一年,营口市通过提高教学质量、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学苗外流问题,高考600分以上学生人数增长78.8%。
营口市提出,抓民生要抓住短板不放松,努力把民生的难事办好,把惠民的实事做实,补齐教育、环保等方面的短板欠账。
在解决环保短板方面,去年营口加大投资力度,有效推进30多年的陈旧垃圾和堆积十几年的污泥问题的解决。大旱河、沙河、熊岳河综合治理工作全面启动,完成11个闭坑矿生态治理项目,人工造林247公顷,义务植树112万株,拆除燃煤锅炉863台,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15711辆,雾霾天气探空监测系统投入运行……在营口,环保是一场声势夺人的大行动。
与此同时,医养结合和医疗资源整合有效推进,营口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扩大了医疗养老和社区养老等服务的范围,注重医疗资源整合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等工作,努力改变过去营口人“大病出营口”的就医观念。
民生领域短板欠账的形成,原因不一而足。营口上下达成共识,解决问题贵在行动,成在坚持,须久久为功。城市的发展靠人,用实绩增加群众获得感,提升的不仅是软实力,更是“远实力”。
东北新闻网
微信订阅号
东北新闻网
手机版
东北新闻网
法人微博
新闻客户端
Android版
新闻客户端
iPhone版
请您来信来电(024-31885629)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 补齐短板提升群众获得感 营口去年八成财力用于民生建设 17-01-09 02:07 |
· | 大连金普新区从“保障民生”走向“幸福民生” 17-01-08 06:19 |
· | 沈阳:“一河两岸”今年实施十大工程 17-01-06 10:00 |
· | 大连:研究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确定2017年全市重点民生工程 17-01-06 0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