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进 民生先行——辽宁探索民生保障新模式
央广网北京2月8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老工业基地辽宁面对经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民生投入不降反升,同时改变过去财政单一投入、勉力支撑民生的不利局面,探索出政府引导、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的民生保障新模式。
今年春节,辽宁省北票市东官营镇东官营村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每人分到1500元红利,成为北票市第一批通过“1+4”产业扶贫模式的受益者。
拿到钱的社员张树山:利用分红的钱我可以过个好年,明年买种子化肥的钱基本上也就够了。
2016年辽宁北票积极探索“1+4”产业扶贫新模式。由政府牵头、金融机构参与、企业建设扶贫农场,最后贫困户通过合作社参与贫困农场项目获得返利分红,变输血为造血。
北票市统战部长韩玉波:北票市共建11个扶贫农场,带动建档立卡户是2878户,通过“1+4”产业扶贫66%的建档立卡户实现了脱贫。
扶贫新模式开掘扶贫资金新源头。2016年辽宁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投入扶贫资金14.6亿元,创历年之最,有27.6万人实现了精准脱贫。辽宁城市棚改和救助模式同样期盼创新。在过去赫赫有名的沈阳铁西工人村,上百栋房龄超过50年的居民楼如今被包裹楼群里,年久失修,一些困难户常年过着没水、没暖气、动迁没指望的三无生活。去年冬天沈阳市的一纸改造令,给工人村居民送来意料之外的温暖。
居民王大爷:这楼比我岁数都大,家在三楼白天都打不上水,冬天屋里比外面还冷,就盼着政府早点能把这里变个样。
今年辽宁规划10万套棚改任务,沈阳市分担的2万户中有90%落实到铁西区工人村。目前沈阳市通过新的模式已经筹集到约100亿改造资金。
沈阳市棚改办副主任卢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与农发行对接,进行政策性融资贷款,保障充足的棚改资金,最大化的缩短安置周期,现在4到5个月就可以让百姓出棚进楼。
创新民生保障模式使辽宁省以有限的财政资金为引子,吸引更多的资金参与进来,在农村扶贫攻坚和城市棚改救助等方面均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用。仅2016年辽宁分两批向社会公布106个政府与社会资源合作的ppp项目,总投资超过2856亿,为老工业基地的民生保障夯实基础。
辽宁省发改委副主任吴运杰:“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6个项目正式签约,总投资近300亿元,下一步我们想对全省的ppp项目利用工作继续给与大力推动。”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新闻热线4008000088,拨打热线电话即可将您手中的新闻线索第一时间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调查事件、报道事实、揭开真相。)
东北新闻网
微信订阅号
东北新闻网
手机版
东北新闻网
法人微博
新闻客户端
Android版
新闻客户端
iPhone版
请您来信来电(024-31885629)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 辽宁:撸起袖子加油干 闻鸡起舞开新篇 17-02-08 07:24 |
· | 辽宁扬长补短转型发展 17-02-07 08:02 |
· | 辽宁 逆水行舟逆势而上 17-02-07 0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