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书”工尺谱《楚辞》有记载

辽代墓壁画中经常出现艺人演奏的场面。

上世纪80年代,杨久盛(左)、李润中(中)等人到基层调研。

古书上记录的工尺谱及乐器的操作方式。
工尺(读chě)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记谱方式,最早在《楚辞》中出现过,在古代音乐的发展和继承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古谱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时至今日,这种古老的记录乐曲的工具已经很少有人懂,被认为是天书,这种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正在消失。
可喜的是,盘锦市正在挖掘这一传统文化,前不久,6位老艺人将工尺谱搬上舞台,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它。
工、尺等9个汉字代表9个音符,没有几个人懂得
李润中今年62岁,退休之前是盘锦市群众艺术馆研究员,他和器乐打了一辈子交道。在盘锦,李润中不仅是远近闻名的唢呐高手,还是工尺谱的翻译专家和传承人。
“工尺谱其实就是古代的一种记谱方式,其功用与现代音乐记谱所用的简谱和五线谱类似。”2月17日,李润中向记者介绍说,工尺谱因用工、尺等文字记谱而得名,是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
说到起劲处,李润中还向记者展示了一本他正在研究的工尺谱谱本,面对宛如天书的文字内容,他即兴哼唱了一段。
“目前,省内像李润中这样懂工尺谱的人很少,仅有几人。”沈阳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杨久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很多年轻人甚至没有听说过工尺谱,连工尺谱这三个字中的‘尺’字也会念错,这里的尺应读为‘chě’。”
杨久盛是省内外为数不多精通工尺谱的专家之一。他告诉记者,工尺谱就是用汉字代表音符。它与简谱最大的区别就是,简谱是用数字来记录音乐符号,而工尺谱用来记录音乐的符号是文字,也被称为谱字。
工尺谱的基本谱字有9个——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与之相对应的简谱符号为5、6、7、1、2、3、4、5、6,若表示高音,则在谱字的左旁加“亻”号,若表示比“合”更低的音,则在谱字的末笔回勾一下。
“在上个世纪初简谱和五线谱进入中国之前,我国记载音乐的谱式基本都是用工尺谱,至于起源于何时至今仍有争议。”杨久盛说。
有学者认为,工尺谱最早可追溯至战国。屈原的《楚辞·大招》记载:“四上竞气,极声变只。魂乎归来!听歌譶只。”其中出现的“四上”被认为是工尺谱的谱字。
也有人认为,工尺谱的前身是燕乐半字谱,最早出现在唐代。杨久盛表示,史籍中较早谈及工尺谱的是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和南宋张炎的《词源》。
在南宋时期还出现了一种俗字谱,俗字谱的谱字与汉字正体字有些不同,更像是文字谱的简写形式。不少专家认为,俗字谱是工尺谱谱字的一种变体形态,产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书写方便。无论如何,工尺谱的发展和演变始终没有脱离文字的圭臬。明清时期,工尺谱通行。
东北新闻网
微信订阅号
东北新闻网
手机版
东北新闻网
法人微博
新闻客户端
Android版
新闻客户端
iPhone版

请您来信来电(024-31885629)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康熙南巡图》稿本存世只有三卷半 17-02-23 07:51 | |
阜新发现汉代城门建筑遗址(图) 17-02-23 07:44 | |
乾隆曾两次带母亲到盛京(图) 17-02-22 09:05 | |
名臣尹继善墓中出土御赐龙袍 17-02-10 0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