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新活力 注入强劲动能——二论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
创新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经济强,这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逻辑。于辽宁而言,它既关乎当下的硬实力,更决定未来的“远”实力。
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创新重大平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创新生态,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这为全省上下如何增强“第一动力”划出了重点、明确了目标、指出了路径。
辽宁创新资源“家底”厚实、优势明显。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众多,仅两院院士就有56位。此外,辽宁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规模可观,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场景十分丰富。只要把要素集聚起来、活力激发出来,振兴的列车就会动能澎湃,不断提速。
科技创新是个“超长链条”,这其中,企业居主体地位,它们了解市场变化、洞悉技术方向,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但企业自主创新并不是自己创新,需产学研互相协同、深度融合。要让企业做“盟主”,通过契约关系,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围着市场转、创新围着需求转的良性循环。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型人才多、智能化程度高,是“二脑经济”最密集的群体,一旦抓住机遇就能成长为参天大树。要加快引育“雏鹰”“瞪羚”“独角兽”和领军企业,根据其在种子期、初创期、扩张期、成熟期的不同特征、不同困难,出台更精准、更有效的扶持政策。
高能级的创新平台,是吸引人才、集聚资源、配置要素的重要载体。省委全会强调,要将“建设科技创新重大平台体系”作为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一项重要内容。“十四五”时期,辽宁应积极争取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建一批高水平技术创新中心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还要大胆探索、创新引才方式,让更多人才、技术、项目、团队“带土移植”、落地生根,使重大平台成为创造价值、实现梦想的精彩舞台。
如果说,科技创新解决的是生产力问题,是“硬”的一面。那么,制度创新解决的则是生产关系问题,是“软”的一面。良好的创新文化与生态,不会自然形成,需要用“软”为“硬”赋能。当然,制度创新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拍脑门“拍”出来的,而是要走进基层、深入企业“亲测水位”,把共性问题、主要矛盾摸清楚、“捞”上来,靶向治疗、清障除弊,进而让创新的土壤更肥沃、阳光更充足、雨露更丰沛、空气更清新。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辽宁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我们唯有看准大方向、把握大趋势、出台大举措,让创新的活力如泉水般涌流,才能浇灌出多姿多彩的发展之花,使“关键变量”成为“最大增量”。
- 优化营商环境 营造良好生态——一论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
刚刚闭幕的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为我们擘画出“十四五”时期辽宁振兴发展的生动画面与宏大场景。营商环境好、创新能力强、区域格局优、生态环境美、开放活力足、幸福指数高,诸多形容,排...
东北新闻网
微信订阅号
东北新闻网
手机版
东北新闻网
法人微博
新闻客户端
Android版
新闻客户端
iPhone版
![]() |
|
请您来信来电(024-31885629)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时政要闻
- 激发创新活力 注入强劲动能——二论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
- 让“关键变量”成为“最大增量”——辽宁广大干部群众热议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
- 省政府党组召开(扩大)会议
- 张国清在锦州调研时强调 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服务功能治理能力 高质量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
- 本溪成为辽宁省首个“移动云”省级节点上线城市
- 辽宁省扫黑办第11次主任(扩大)会议在沈召开
- 刘伟等10名同志获评“辽宁好人· 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称号
- 省纪委通报四起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案例
- 聚焦“六大重点”抓落实 加快现代化铁岭建设进程——访铁岭市委书记李士伟
-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扩大)会议召开
- 省委宣讲团到沈阳大连辽阳宣讲五中全会精神
- 2020年辽宁全省“宪法宣传周”活动启动
- 辽宁省军区精准帮扶杨家堡镇350余名贫困学子
- 在新征程上推动辽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访辽阳市委书记王凤波
- 五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为深度开发“原字号”提供智力支持
- 优化营商环境 营造良好生态——一论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
- 让辽宁成为投资“洼地”创业“热土”——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热议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
- 沈阳市检察院公布两起涉民企犯罪案件 “为企业保驾护航 给企业排忧解难”
- 沈阳市总工会举行集体协商实操培训
- 辽宁15个部门联合制定方案构建覆盖城乡老年健康服务体系